【平均數是假的】

今天第一次聽到 蔡淇華 主任現場演講。
題目叫做「自主學習的樣貌」,當中分享非常多案例,都是蔡主任「親身」帶著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
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只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就付出這麼多時間心力。
每一張投影片都是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情。
在這場精彩的演講中,有一位學生向蔡主任發出了近乎求救般的問題。
內容大概是:
「課業這麼重?還要花時間做學習歷程嗎?別人好像都做得到?我應該怎麼辦得到?就算知道答案,但在當下,很難做選擇!」
為什麼說是求救般的問題呢?
因為除了問題,我好像聽到了一點哽咽、一些顫抖?
蔡主任似乎也感覺到他的無助,很仔細地給了他幾個「不切實際」的答案:
(不切實際是蔡主任自己說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平均值是假的」。
當飛機製造商用了大數據製造出「符合」飛行員乘坐的椅子,但卻有人提出「這不好坐」。製造商說,這是他們用數千人的平均數據,製造出來的椅子,怎麼可能不好坐?結果經過比對,這數千人中沒有一位符合這張座椅的10個指標。後來這家飛行製造商承認錯誤,於是改成可以自行調整的電動椅。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細節不是記得很清楚。但卻有很深的省思。
對啊?為什麼要用平均數來看待每個人?
每個孩子都有它獨特的一面,但是現在的升學體制,卻用同一套標準衡量他們。
曾經有人說,台灣的升學制度是全世界最複雜的。我認為管道多就算了,就當作是適性選才。
但不同升學管道還互相牽制。
一個沒顧好,連帶可能影響其他升學管道,例如分科不能考國英,繁星上了不能報個人申請。
孩子為了把握每個機會,就得每個東西都要準備。
學測、學習歷程、在校成績、面試、筆試、分科考試。
在有限的時間,努力讓自己達到符合平均數的10個指標。
那腳比較長的孩子怎麼辦?身材壯碩的孩子怎麼辦?
努力了半天卻擠不進去這個平均的座椅,孩子只能放棄、只能憂鬱。
青少年自殺率每年增加10%以上,就是孩子不快樂的證明,就是擠不進去這張平均座椅的代價。
德國孩子高三可以一點放學,但他們的國力還是世界頂尖。
因為他們的孩子在一點後都在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而台灣,五點放學後,還要補習到九點十點。
給孩子一點空間,點燃他們自主學習的火,讓他們自己去調整適合自己未來的電動椅。
雲端輔導室
陪伴你生活大小事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