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害怕評量尺規不公開|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分析|粉絲回饋送禮

  • 學習歷程檔案怎麼評分?

  • 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是什麼?

  • 為什麼大學端不願意公佈尺規?

  • 不知道評量尺規的學生該如何因應?

學習歷程評量尺規是什麼?

學習歷程評量尺規是各校系在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時,用來評量學習歷程檔案的評分規準,目的是希望各校系在評量學習歷程檔案時,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為了讓每個校系都可以建置這套標準,從106年開始教育部開始補助大學進行招生專業化,發展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並在111年要求所有大學校系,都要有一套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來確保個人申請時,第二階段針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評分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各界不斷希望大學端能夠釋出各校系的評量尺規,希望讓學生可以有依據來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但是教育部與大學校系皆有共識,一概不公布相關評量尺規,我歸納出有兩個原因:

  1. 造成升學亂象
  2. 缺乏評分彈性

第一個原因是各大學不斷在各個場合公開談論的問題,討論著問題之前,我先來說個小故事。103年國中升高中的免試入學出現一個叫做「超額比序」的積分,這個超額比序積分只要達到某些指標就可以獲得積分,例如完成規定「時數」就可以獲得服務學習積分,獲得幾支以上嘉獎就可以得到品德積分,縣市級比賽得獎得幾分、區域性比賽又得幾分。因著這些評分指標的公布,當年度全國的國中卯起來記嘉獎,舉辦各種奇怪的比賽。我聽過有摺紙飛機比賽、跳繩比賽,還是檢定式的比賽,就是完成幾次跳繩就可以得到獎狀一張。從103年到現在,我所服務的學校沒有一位國中生,超額比序積分不是滿分。而且據我所知,幾乎所有的國中都是如此。滿分似乎成了最低門檻。這就是評量尺規公告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升學亂象。如果今天大學端一旦公布評量尺規,那這份尺規基本上就失效了,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是滿分,所以國中到最後還是在比會考,而且讓學生與學校多做了很多事,減少準備會考的時間。另外還會衍伸出城鄉差距的問題,弱勢學生沒機會接受多元學習刺激,相關的學習經歷一定會比都會區孩子少,因此大學端不是不願意公布評量尺規,而是為了每位學生的權益,不能公布。

第二個原因是我個人猜測的。因為學習歷程檔案是一種質性評量,評分過程會帶有主觀意見,如果評量尺規公告在那邊,對於大學端的評分上就會缺乏彈性空間。例如明明有一位學生很有潛力,但因為家境狀況沒辦法參加比賽。評量尺規中卻明寫著需要參加特定比賽,那這位有潛力的同學就只能成為遺珠之憾了。

問題來了,既然不能公布評量尺規,那學生要依據什麼來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會比較符合大學端的期待呢?這幾年各校系不斷地辦理工作坊,說明他們如何看學習歷程,各大學也開始釋出所謂的「學習歷程檔案評分指引」告訴社會大眾,各校系是依據什麼「原則」來評分。不得不說相關單位真的很努力,講座辦了一場又一場,甚至還邀請高中老師一起討論如何制定評量尺規。但是到現在大家還是很焦慮,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每個教授好像講得都不太一樣,有的看社團、有的看檢定,而且大學提出來的評分指引都很抽象,例如要看學生的熱情、動機、態度。各種的不確定性造成大家的焦慮,但是不要怕,今天我要來告訴你,如何面對未知的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

第一份研究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的碩士論文

我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的,我應該是全台灣第一個研究這個主題的人。不是因為我厲害,主要是剛好我108年去唸研究所,當時遇到108課綱。我個人對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很有興趣,但當時還沒人研究,我個人又長時間觀察升大學相關議題,才想說來當作自己的碩士論文題目。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我找了很多資料,結合我多年的升學輔導經驗,以及研究所科學性的驗證,我發現各校系的評量尺規具有高度的共通性,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1. 量化指標
  2. 質化指標

量化指標是就有客觀分數可直接看出高低差距的項目,例如競賽成績、檢定、學業成績。班級性比賽與縣市級比賽就一定有差異、前三名跟佳作就有區別、英檢中高級跟初級就有能力上的不同,這些客觀的檢核標準,是各大學校系很看重而且一定會納入到評量尺規的項目。如果考完學測後你還有時間,你的學習歷程檔案最好要有這些項目。理工類組尤其看重比賽成績、語文類檢定必看。

質化指標的部分就相對抽象很多了,但是質化指標無論對於社會組科系、自然組科系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習歷程檔案評分本身就帶著相當濃厚的主觀意識,是一種質性的評量,因此我們一定要對質化指標有充分的理解。為了讓大家理解,我把他歸類出三大類:

  1. 資料分析能力
  2. 文字表達能力
  3. 校系關聯程度

資料分析能力是指學生如何搜集資料,並且有架構的將資料統整呈現。這部分能夠看出學生處理文本的能力,對於判斷學生是否適合就讀大學是很直接的指標。這裡包括學生搜集資料的方式、閱讀了哪些類型的資料,是雜誌報紙,還是期刊論文等。閱讀了大量資料後,以何種形式歸納統整出這些資料,可能應用表格化、數據化,快速呈現大量資料的表現;或者用論述形式,有邏輯的統整文本資料。有些人認為理工類組喜歡看表格、社會組科系喜歡看論述報告,但我個人不這麼絕對認同。從我的碩士論文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哪一類的科系,數據表現與統整論述能力都一樣重要,兩者應該兼顧。

文字表達能力在撰寫學習歷程檔案是非常重要的項目,因為整份學習歷程都是用文字書寫,不管是要吸引教授的標題或簡介,或是呈現個人特質的活動經歷,若你的文字表達能力不佳,就沒有辦法達到你期待的效果。但這裡的文字表達不是作文能力,而是文案能力。文字表達的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幫助教授可以馬上理解你的內容,以及看出你的潛能。

最後一個就是校系關聯程度,為了有良好的系務發展,大學一定要選擇適合的學生就讀。要判斷一名學生是否適合該校系,可以透過學生過去參與的活動是否與校系有相關;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學生對校系的了解程度,來判斷該名學生是否適合該科系,如果一名學生對於特定校系有熱情,一定可以從檔案中看出他對校系的了解程度。

雖然我們無法得知每個校系的評量尺規內容,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共通性的評量指標,成為我們撰寫學習歷程的依據。這些評分指引各校系會在三月左右陸續公告在校系網站中,到時候大家就可以參考。

總結

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有兩大類共通指標,分別是量化指標、質化指標。

  1. 量化指標包括競賽、檢定、學業成績等
  2. 質化指標包括資料分析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校系關聯程度

18學群通用性評量尺規自我檢核表

我的碩士論文就是我將上述的兩大指標以科學分析的方式,編制出一份通用版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自我檢核表,這份檢核表適用18學群。如果你還沒領過,我要在這邊無私的送給你,當做我的2023年的新年禮物。禮物領取連結我放在留言區,點開網頁連結後,五秒鐘之後就會彈出禮物領取視窗,到時候再輸入姓名與信箱就可以領到禮物囉!

明天開始,我會將之前歸納出18學群評分指引個人分析,發布在我的臉書貼文中,想知道哪個學群的,可以在下面留言,留言最多的我就先發布那個學群的評分指引歸納。

18學群通用性評量尺規自我檢格表免費領取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