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審寫好卻一直被打槍!家長老師親戚意見一堆,到底該聽誰?

https://youtu.be/ZWBSLJg76r0

備審資料的準備,已經進入最後衝刺期了。最近在輔導學生和觀察網路討論時,我發現一個特別明顯的現象:學生常常被四面八方的不同建議搞得心煩意亂。

有些同學的資料已經改了三四輪,本來覺得差不多了,結果又被老師退件;有些人剛寫完,家長就說不夠亮眼;還有親戚一看就下評論:你這樣教授不會喜歡的啦!
每個人都有一套標準,但問題是,這些標準根本互相矛盾。學生不禁開始懷疑:到底我要聽誰的?

所以,這篇內容我想和大家聊聊:當備審資料寫到後期,意見紛亂,該怎麼判斷與選擇?
我會從以下三個面向出發,幫助同學在最後修改與提交階段,做出更有信心的決定:

  1. 寫太多,教授真的會不想看嗎?
  2. 備審資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不要盲目套用模板。
  3. 如何分辨「正確」的意見?給高中生的三個實用方法

寫太多,教授真的會不想看嗎?

一開始,我先說一個學生的故事。

之前在我訪問一位清大學長的影片中,他提到自己當年準備備審時,遇到一個非常兩難的抉擇。

他當時已經是學校物理競賽代表,手中握有北二區複賽第六名的成績。照理說,這樣的經歷條列出來,再搭配清楚的圖表與數據,就是最安全穩妥的寫法。

學校老師也這麼建議他,甚至提醒說:你申請的是電機系,教授最看重的就是比賽成績。你就列出來就好,不要寫太多故事,教授不會看那麼多。

但他心裡一直很不踏實。他說:如果我只寫我得過什麼名次,那跟那些資優班、科學班的學生有什麼不同?他們可能只花一個週末準備,就能輕鬆拿下第一名;但我不是。我是花了整個高二寒假補物理、問老師、刷線上課程,才慢慢追上來的。

他講了一句話,讓我非常震撼:對他們來說,拿第六名就像吃飯一樣簡單;但對我來說,是翻山越嶺才走到這裡。

當時他問我該怎麼辦?我沒有馬上給答案,只是反問他:那你想怎麼做?

他沉思了一下,說:我比賽成績贏不了別人,我決定用故事去拼。

我就回他:好,那你就用你最想呈現的方式來寫。如果真的沒上,我們就去拚分科測驗,好不好?

他點頭,很篤定地說:好。

最後他決定違背學校老師的建議,寫下自己的故事。不是戰功表,而是一段學習歷程。他寫自己怎麼克服對數學的恐懼,怎麼利用睡前、搭校車的時間刷物理題,怎麼第一次在討論課中鼓起勇氣舉手發言,甚至還寫下比賽之後才驚覺學測進度嚴重落後的焦慮

這份備審,不完美、不華麗,卻非常誠懇。

他不是要讓教授只看到他的「結果」,而是讓教授知道,這個人,是怎麼努力走到這裡的。

後來他拿到了全班最高的備審成績,96分。

沒有滿滿的圖片,沒有精緻表格,只有一段段真誠且邏輯清楚的文字。為什麼教授願意給這麼高的分數?老實說,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知道一件事,這是我看過最真誠、也最適合念電機系的動機之一。

寫備審資料這件事,有一個常見的誤解。

很多人以為,備審不要寫太多,教授不想看,但這其實非常不精準。

你想想看,教授每天都在看論文、審報告,資訊處理能力超乎我們想像。備審資料那幾千字,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真正讓教授感到疲倦的,不是字太多,而是內容太薄弱。寫了很多字,卻什麼都沒說;看了開頭就猜得到結尾,這才是讓人不想繼續讀下去的原因。

所以問題不是「字太多」,而是你寫的內容,值不值得教授花時間看下去。

 

備審資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不要盲目套用模板。

如果你問:那他這樣寫故事真的比較好嗎?這樣就一定比較容易錄取嗎?
老實說,我無法給你一個是或否的答案,因為備審資料的本質,就是一種質性評量。

它不像學測那樣有選項與分數,也不像報告那樣有固定格式。備審資料是教授用來判斷「這個學生,適不適合來我這個系」的參考依據。教授不會只因為用了多少圖表、得了第幾名來打分數,而是從更整體的角度,來看你怎麼整理自己的學習經驗、你對這個科系的理解深不深、你未來的學習動機夠不夠真誠。

有人擅長條列,有人擅長鋪陳,有人寫得簡短有力,有人娓娓道來。每一種都可能成功,也都可能失敗。所以我常常會跟學生說:不需要去跟別人比較。用你最擅長的方式表現就好。

學生在這個階段常常會感到混亂,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看到別人排版的很漂亮,擔心自己沒辦法跟別人一樣。請記得我這句話:教授最怕看到一樣的備審資料,而你最怕跟別人寫得不一樣!

另一個同學容易感到混亂的原因是,別人給的建議常常不同,例如:

  • 我學生去年就照這樣寫,錄取了。
  • 我聽人家說,應該要這樣寫才對。
  • 我認識的教授說,應該用什麼格式。

這些建議都沒有錯,它們都是曾經成功過的經驗。但問題是,這些經驗往往是「個案」,不是「規則」

我們很容易誤把經驗當成通則,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經驗法則來給建議,而學生夾在中間,不知道該相信誰。

其實這就像選擇寫作題目一樣。
同一個作文題目,有人寫家庭,有人寫校園生活,有人寫國際議題,三篇文章風格完全不同,但都有可能拿高分。
因為考官不是在找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在看你有沒有能力,寫出屬於你自己的觀點。

備審資料也是如此。別人說這樣寫有錄取,那是他用他的方式成功了;但你不能完全照抄他的結構,硬套在自己的故事上,那樣只會寫得四不像。
最後還是要回到一個核心問題:

這樣寫,是我真正想呈現的樣子嗎?
這份資料,有沒有讓教授看到我是誰?

如果沒有,那無論你套用多少成功模板,都不會是最適合你的版本。

所以,當你聽到:這樣寫教授會喜歡、這樣排版才看起來專業、這段故事應該刪掉,這類建議時,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這是對我這份資料、我這個人,真的適合的建議嗎?還是只是對方過去經驗的延伸?

我們當然可以參考別人的成功經驗,但不能照抄整套做法,因為那是屬於他們的版本,不是你的。

正確的做法,不是盲從模板,而是從眾多經驗中歸納出可行的原則
哪些是教授重視的要素?哪些是能展現我真實樣貌的方式?
唯有從現象看見本質,才能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備審資料

 

如何分辨正確的意見?給高中生的三個實用方法

當備審進入後期,每一則建議都可能讓你動搖。但意見這種東西,不是多就好,也不是聽誰的聲音最大就對,而是你要學會判斷哪些建議真的適合你。

這裡提供三個高中生可以操作的方式,幫助你在聆聽不同意見時,更有判斷依據:

 

方法一:區分格式建議與內容建議

很多建議,其實只是在調整你的表達方式(格式),而不是質疑你說的內容本身。

例如:這段要不要改成條列式?這句話順序換一下會不會更清楚?這些屬於格式建議,你可以斟酌接受。

但如果有人說:這段故事不要寫、這個得獎不重要、這段經歷沒價值,那就牽涉到內容選擇,你就要回頭思考:這段對我來說重要嗎?這是我非說不可的故事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堅持保留。

 

 方法二:確認這個人懂這個科系嗎?

備審的目標,是讓教授相信你適合那個科系。

所以給你建議的人,如果對那個科系毫無理解,或者他講的話不合理,那他的建議就要打個折扣。

你可以問問自己:這個人是否知道這個科系要什麼?他說教授不會想看這段,是真的瞭解教授的閱讀習慣?還是只是個人想像?

當你發現一個建議背後其實只是「猜測」,那就不用太被它綁住。

 

 方法三:看完建議,你的心情是更清楚,還是更混亂?

這是最簡單、也最實用的一個指標。

一個真正有幫助的建議,應該讓你覺得:喔,這樣我知道怎麼改比較好了。
但如果你聽完之後,開始懷疑自己、否定原來的版本,甚至感到我好像什麼都寫不好,那就要小心,這個建議也許只是把他的焦慮轉嫁給你了。

記住:一個好建議,不會讓你變得更不相信自己。

這三個方法不一定能幫你篩掉所有意見,但能幫你釐清方向,穩住節奏。備審寫到後期,比起一直改稿,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寫什麼、為什麼這樣寫、這樣寫是不是你最想呈現的樣子。

 

從備審到面試,關鍵從來不是找出正確答案,而是相信自己

最後,我想再跟你分享一個輔導面試時發生的故事。
記得去年我輔導一位學生,他已經練習過好幾輪模擬,每次表現都很穩定,我本來心裡很放心,覺得他應該沒問題了。

但在最後一次模擬面試中,他卻整個人像變了一樣,講話吞吞吐吐,眼神閃爍、毫無自信。

我問他:你今天怎麼了?

他低著頭說:昨天我把我的面試稿給親戚看,他一看就說:「你這樣不行,教授不會喜歡。你應該要怎樣怎樣說才對。」我本來覺得自己準備得不錯,結果聽完他講,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都準備錯了

當下我心裡真的很不捨。
我沈默了幾秒,然後跟他說:你知道嗎?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表達方式,面試這件事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你可以選擇接受建議,但不能因此失去你自己。如果你照著親戚的方式去改,結果沒錄取,那你要怪誰?怪他嗎?

他靜靜地聽著,最後點點頭,眼神慢慢變得清晰起來。
我接著說:其實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用你最自在的方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就算沒上,你也知道自己問心無愧,不會後悔。

後來,他重新調整成他最熟悉、最自然的方式,結果順利錄取。他回來謝謝我時,我看到他眼神裡的自信與篤定,那一刻,我知道他不只是錄取了一所學校,更學會了相信自己。

 

所以寫備審資料,或準備面試時,請記得三件事:

  1. 思考建議背後的合理性:它是根據什麼原則?適合我嗎?還是只是對方的經驗?
  2. 釐清自己最想呈現的樣子:不是問哪種方式比較容易上,而是問這是不是我真心想表達的內容。
  3. 相信自己,不被外界聲音動搖:如果你什麼都沒準備、什麼都不知道,那別人的意見就能給你方向。但如果你已經花大量時間準備、反覆思考後,那你就有資格相信自己的選擇。這份相信,不只影響備審,也會陪你走進面試現場,讓你更穩定地呈現出最真實的自己。

模板可以參考,但不可照抄。
意見可以聽,但不能讓它壓過你自己的聲音。
我們需要從不同經驗中歸納出原則,從現象看見本質,才能表達出真正的自己。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