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請動機要怎麼寫?
- 撰寫申請動機要注意那些項目?
- 影響申請動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申請動機三大類型
終於來到學習歷程檔案的最後一步:申請動機!為什麼我要把申請動機放到最後一個?其實是因為相對於其他的學習歷程檔案,申請動機這塊同學是相對比較會寫的。大多數同學會申請一個校系,通常會有一個原因跟理由,只要好好的把這個理由寫出來,大致不會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經驗以及論文研究中,申請動機這塊通常是教授相對重視的檔案,不只是教授很看重申請動機,我認為更可能的原因,是因為申請動機通常會寫得比較真實,也比較有區隔性,所以申請動機是是OPQ三項中最重要一份學生自述檔案。
經過我10年的觀察,我發現同學的的申請動機有時候其實蠻像的,例如工程類的,可能就是常常小時候拆東西;醫療類的就是小時候誰死了誰生病了之類,但這些我覺得也還好,畢竟有時候是真的就是這些原因。我看過最多的申請動機,就是家人是做相關行業的。以上述這些動機都沒問題,最有問題的就是這些動機「不合理」,什麼意思?我將同學的申請動機分為三個類型:
- 家庭影響型:例如我爸爸是醫生,所以我想當醫生。我認識的醫生,大多數不希望小孩當醫生,因為太辛苦了,所以這個理由不太合理。
- 耳濡目染型:爸爸是律師、建築師,從小耳濡目染就對律師、建築師有興趣,你聽起來不覺得有點卡卡的嗎?
- 一見鐘情型:小時候接觸到國外的親戚,就確立了讀外交的志向。我們有多少人到40歲都無法確定志向,你一次機緣就確立,真的很讓人尊敬!
如何有效提升申請動機的合理性?
這三種動機類型都可以寫,但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合理」,我們只要讓這動機合理化就好了。要讓動機合理化,可以從「深度、強度、廣度」三方面著手。例如你爸爸是醫生,那是你爸爸,跟你無關,爸爸是醫生頂多就是讓你比較認識這個職業。當你比較認識這個職業後,你後續做了什麼去深入了解這個職業,例如你去醫院當志工、參加服務性社團,甚至在家陪臥病在床的阿公出去散步,從中體認到這個職業的辛苦,都可以寫進去申請動機之中,提升職業探索的深度。
耳濡目染型的除了被動接收家人的影響,你有沒有主動嘗試相關的活動,例如參加辯論社、製作模型。像我之前有一個學生,媽媽是英文老師,孩子想念外文系,他就提到除了媽媽從小英語教育影響,也說到他嘗試寫了一本50頁的英文小說,這種由被動化為主動的參與,也可以提升動機的強度。
一見鐘情型的讓人比較難以理解的是,為何這麼一次就決定了你人生的志向,除非他的深度與強度非常的高,不然很難透過文字相信。而一般同學通常不會寫出這種高強度的經歷,也可能真的就是沒有,很多時候就是瞎掰的,硬湊一個過往經驗而已。當你找不到深度與強度時,可以考慮用廣度來增強你的動機合理性,例如偶然遇見國外親戚讓你對德國文化感興趣,之後你為了瞭解德國文化,你開始學習德文、看德國電影、讀流浪者之歌等德國文學作品,在經過相關領域的多方探索,也做出實際的成果作品,都是富有廣度的申請動機。
這三個維度的提升總結成一個心法,就是「持續」。在點燃一次對校系的認識後,「持續」做什麼就是申請動機的合理性,同學只要把握這個心法,真實地寫下你持續的過程,搭配具體數據與實際成果,就會是非常合理且強烈的動機。
如何將申請動機與校系了解結合?
申請動機的另一個體現就是對於校系的了解,就像跟女孩子告白一樣,第一次見面就跟對方說喜歡她、要娶她,這也太過突兀。大學教授其實很怕你讀錯科系,如果選進來的學生對校系內容不了解,那就很可能會翹課、會二一。學習動力低落的學生,大學教授會非常痛苦,因此你需要展現對於校系的充分了解。那申請動機如何與校系了解結合呢?
我建議可以聚焦在一個想申請的理由上,例如系上有哪些得獎經歷、教授的專長,或者是你過去參加過系上的營隊活動,留下深刻經驗等等,只要著重在特定的點上,告訴教授為何你會選擇這個校系,接著再繼續告訴教授,你為何適合就讀這個科系等等。我比較不建議用特質來表現,因為特質呈現會很空泛,例如你告訴教授你很細心、很積極,這些都很難驗證,我比較建議是透過事件來呈現你的能力。
最後我想告訴你們一個很血淋淋的事實,上面就算你花很多力氣寫得很好的動機,但如果你要去面試兩間以上的校系,那這個動機的真實性就很可能會被打折扣,為什麼?,因為你過兩間以上就代表你有選擇權,不忠誠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你第二階段通過哪幾間教授都知道,私立學校會覺得你想去國立、國立大學會覺得你想去頂大,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當時只過了一間,你的動機就是極度強烈,只要面試不要太出包,那上榜的機率應該就非常高了。任何事情都有一體兩面,我們只要盡全力表現「真實的自我」,剩下的就不用擔心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