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學校輔導老師、憂鬱症患者家屬,我對理科太太「諮商筆記」的看法。

9年前我太太在我下班回家後,突然放聲大哭。問她怎麼了?他說「心情不好」,當時我也就「安慰」他一下。之後連續兩週他看著我入睡,早上我看到他都沒睡,可能因為我也是學校輔導老師,我驚覺應該出事了。於是馬上帶著太太去醫院掛身心科,醫生就當下宣判:「憂鬱症!」

聽到這個宣判,我太太是比較「難以接受」的,因為我們才剛新婚,她認為自己怎麼可以生這種病來拖累我,於是就陷入非常自責的狀態。可能是我比較常接觸到憂鬱的個案學生,我覺得我太太在環境轉換(搬家)、身份轉換(女友變太太)下,身心陷入不適應,我覺得非常合情合理,我也相信跟著醫生的治療,應該很快就會好了,於是我們開始治療「憂鬱症」。

自以為是的同理心

接下來的幾天,我每天都早早下班回家陪太太。吃完藥以後,都會溫柔地問她一句:「你今天有好點嗎?」這個在一位暖男丈夫、學校輔導老師,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表現,就像是少林足球中的眼鏡哥,身為機械技師,帶著板手上足球場,非常合理。接下來連續兩週,我每天都會溫柔地問我太太:「你今天有好點嗎?」終於,我太太爆發了…

這次爆發不是口氣上的爆發,而是情緒的反擊。在我問完:「你今天有好點嗎?」我太太回我:「你可以不要再我有沒有好一點了嗎?我根本就沒有好,但我每天都得騙你我有好一點。」

天啊!她一個生病的人居然要來安慰我這個健康的人,這當中到底誰有病?我以為我很有「同理心的陪伴」,居然是她的壓力來源,我覺得我大學輔導學分真的白修了。我就馬上意識到我的自以為是,趕快跟我太太說:「你不用好沒關係,不管你有沒有生病,我都一樣愛你,會永遠陪在你身邊。」從那一天起,我重修了我的「同理心學分」。

為什麼「諮商筆記課程」這麼多人願意買單?

大家都知道理科太太不是諮商輔導專業,但為何這麼多人願意買他的「筆記」?是因為她是網紅,觀眾還是把它當寫真書一樣,買來支持一下。幾千塊的課程,以理科太太的形象,感覺不會太多觀眾因為單純支持而買單,至少我不會;但我認為真的有一批有「心理需求」的人,希望透過這套課程走出內心的憂鬱。那這批人為何不去尋求專業?是因為太貴嗎?還是不敢去看身心科?還是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憂鬱症?只是心情鬱悶而已。

市面上其實有蠻多的人將自己的憂鬱經驗寫成書,拍成影片,藉此鼓勵正在生病的人。這些書籍影片就像是見證一樣,告訴我們憂鬱症並不可怕,是有走出來的盼望。現在我太太已經恢復的很不錯,每次跟我太太出去,別人都以為我才是比較憂鬱的人,我太太的治療經驗也成為許多憂鬱病友的支持。如果站在支持與經驗分享的角度,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課程或許可以發揮效用。

「諮商筆記課程」令人擔心的點

我只是一個學校的輔導老師,並沒有資格代表心理界發言,但看完「諮商筆記」的課程介紹,我也是有點擔心的。

這門線上課程結合經驗、案例、理論、工具
理科太太提供實作練習 x 選書 x 專屬社團
陪你從自我覺察到自我療癒

取自hahow理科太太諮商筆記線上課程介紹https://hahow.in/liketaitai

當我點進去課程介紹後,看到這段slogan,我有點疑慮。「覺察、療癒」這個詞其實蠻專業的,只靠100小時的經驗分享真的做得到自我覺察與自我療癒嗎?

「線上課程提供理論、工具」所以是理科太太分享理論?提供工具嗎?這些要學了好幾年才會用吧!我很慚愧,我學四年都不太會用這些理論工具,老師對不起。

「理科太太提供實作練習、選書、專屬社團」,假設理科太太讀了很多相關書籍,提供會員書單這個很好;但要提供實作練習,100小時的諮商經驗真的有辦法掌握嗎?社團是屬於私領域,成員在裡面做什麼其實不得而知,難免會令人擔心。

學長姊、老師、專家、大師誰比較會教?

我是教育系畢業,我所學得就是訓練我們如何成為一名老師,我在大學某一次上課中,聽到教授這樣說:「老師,就是把很難的東西講得很簡單;大師就是把很簡單的東西講得很難!」這句話我到現在我都一直記在心裡,如果想要讓學生聽得懂,我就不能講得太難,有得時候,為了讓學生了解,我甚至會把課程設計得很「膚淺」。

如果我們程度分成五級,新手、學長姐、老師、專家、大師,你認為誰最適合教新手?答案就是學長姐,因為學長姐最懂新手的盲點,有時候這些盲點真的是小到會讓人家覺得,這也要教?我最近買了一套架設網站的線上課程,基本上只要按照影片的步驟,就可以一步步完成網站的架設,可是中間遇到很多小問題,在影片中都沒講解到,我就只能一直煩講師。我甚至心想,如果是我,這些小問題我就會錄進去線上課程裡面,避免讓新手卡關。但相信我,這樣絕對不是好事,因爲如果連這些小細節都要錄進去,那這套線上課程大概會有上百個小時。

學長姊帶領新手唯一的好處就是用他們的經驗去協助新手突破困境,但學長姐就是學長姊,他們的經驗有限,他們不會變成老師,更不可能成為專家大師。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在學習的到路上,會遇到各種千變萬化的情境,隨著教學者經驗越豐富,就可以解答更多的問題跟盲區。

我之前有拍一支影片:「寫備審資料,你不應該相信任何人,尤其是學長姐。」這裡提到,同學們很喜歡聽學長姐的經驗,甚至會到完全相信的程度,但這些學長姐在寫備審資料的經驗,也不過就多你一兩次。新手的確可以套用學長姐的經驗,很快速地寫出一份基本的備審資料。但是如果你說學長姊的備審資料是正確的寫法、是完美範例,身為學習歷程輔導的「專家」,我真的會很擔心。對,你沒聽錯,我是專家,我研究備審資料十年了,我甚至寫出有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論文、書籍。對於輔導學習歷程檔案,我不僅可以指導教育心理學群,我18學群全部都可以指導,因為我不是用經驗,我是有學說理論的。

對於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目前課程也還沒做出來,或許是我多慮了,也許人家真的只是分享經驗,幫助這些患者勇敢的跨出去找心理師的第一步而已。現在大家都在關注這套課程,廣告效應是有了,至於後續理科太太在製作課程時,能否把大家的意見考慮進去,甚至可以找專業的心理師在她的課程中補充專業,或許,也會是協助推廣心理衛生的好課程。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