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我發現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的秘密了,如果你只把它拿來寫心得,就準備先輸一半!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書審資料中,代號N,專門為10件多元表現統整的綜整性檔案,限800字,三張圖以內。而多元表現的範圍包括:自主學習計畫與執行成果、競賽表現、社團活動經驗、擔任幹部經驗、檢定證照、服務學習經驗、非修課紀錄之成果作品、特殊優良表現證明等八個子項目。簡單來說,就是學校課程以外的,都是多元表現。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以學生參與的多元表現為基礎,呈現適合就讀該校系的能力與特質,因此在撰寫每一份多元表現的資料時,就需要要對校系有全面的認識。當你知道這個校系需要什麼能力,你呈現的內容就可以寫起來更加的精準。我發現很多人都擔心,以前參加的活動與校系無關,擔心放在多元表現沒有意義;但其實只要抓準校系期待的能力項目,代入各類活動經驗,幾乎不會寫不出對準校系需求的多元表現。
當我們寫好各類的多元活動表現,那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要怎麼寫?大部分的教學都是告訴你,需要寫出你的學習脈絡,以及參加這些活動的心得與收穫。假設情境是我想申請輔大心理系,我勾選給輔大心理的多元表現是「自主學習阿德勒心理學、辯論社、班長、國小英語營、機器人比賽、多益600分」。針對這些多元表現,我仿造了學生的筆法,搭配網路上的教學,試寫了一份多元心得800字,寫起來大概像這樣。
高一我選定的自主學習主題為阿德勒心理學,因為我對心理系相當有興趣,於是就針對「個體心理學」做了一番認識,也明白要認識一個人必須從整體去認識他,不能從個別面向去認識一個人。
高一下時我參加辯論社,在一次社課辯論中,我們針對到底要不要重啟核四的議題進行辯論,我是擔任要重啟核四的主辯者。為了完成這次辯論,我花了四天時間查找了近五年來國內外對於核電的看法,也因為資料準備充分的緣故,使我在這場辯論中有良好的發揮。這次經驗讓我了解搜集資料與整合資料的重要性。
高二上我與幾個同學獨立籌劃南投魚池鄉的一個國小的英語服務營,因為我們對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很有使命感,於是我們就獨立接洽當地的國小教務主任,並且自己籌措經費,辦了一場五天的國小英語營。從設計課程到演練,我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準備。本來我們是想要去服務他人,但我自己卻在這五天中成長很多,讓我更珍惜自己現有的資源,並且希望未來可以持續服務有需要的人。
高二下我與學校的FRC團隊,前往澳洲參加機器人比賽。我是擔任團隊公關,負責接洽相關材料的盤點,以及團隊的飲食起居。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機器人團隊,競賽時我們不只是競爭關係,更是合作關係。在其中一天的賽程,我們與美國的團隊相互借器材幫忙,我是兩隊的溝通橋樑,終於與美國隊順利完成賽事。這次的經驗讓我了解原來競賽不只是分出高下,更積極的意義是找到可以相互激勵的對手,才能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高三我擔任班長,我想是因為我很雞婆,總是會管東管西。高三很多升學相關的事務,需要一個細心謹慎的人當班長。為了不影響同學的權益,我每天用記事本紀錄代辦事項。擔任班長的過程讓我覺得要成為領袖,就需要承擔責任。
為了能適應大學的原文書籍學習,我明白英文能力的重要性。從高一起背單字、閱讀空中英語雜誌,是我每天的習慣。我也盡量把握各種機會與外國人對話、將自己的手機調成英文介面,盡量讓自己透過沈浸的方式學習英文,以利成為具備國際視野的人。
以上滿滿800字,一字不漏。其實這篇寫得算是不錯,又具體、又有數據、而且每個活動都有心得,學習的脈絡也非常完整,還有時間順序;但你看完後有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不錯啊!」有一種淡淡,平靜的感覺。這種感覺對嗎?我相信沒有不對,但這應該是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要帶來的效果嗎。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的目的是「提高教授的衝動」!
你覺得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的目的是什麼?是拿來認識學生的嗎?是拿來了解學生在個活動中學到什麼嗎?我認為不是,區區800字怎麼可能認識我?我隨便一個活動就超過800字了,因此我認為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絕對不是拿來認識學生的。那它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多元心得800字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授「衝動」,什麼意思?教授在審閱學習歷程檔案時,各項檔案是分開呈現,教授如果想看你的社團、非修課紀錄,就會去點開對應的按鈕。而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跟學生自述,是教授會優先點開的檔案項目,因為這些能夠最快速的了解你的個人。看完你的多元心得800字後,如果教授對你的檔案有衝動,應該就會去點那些更細項的多元表現。這就像是看完YouTube影片,要把把滑鼠移動到訂閱按鈕一樣的難。根據統計,只有10%的人會訂閱,也就是一支影片要達到一萬次觀看,才有可能達到1000訂閱。因為移動滑鼠的過程是非常耗能的,而人都是偷懶的動物,如果沒有必要,是不會想去多點開沒必要的檔案。
那要怎麼透過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讓教授有衝動的去點開我的其他多元表現呢?我建議把握兩個原則:
- 單一主軸。
- 引流。
跟剛剛同樣的情境,我示範一次給大家看:
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看人臉色」。因為當我從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判斷出他人的心理狀態,我通常可以做出比較好的決定。
例如我在辯論社時,我要擔任支持重啟核四的主辯者,其實難度有點高。為了打好這場辯論,我得先知道對方的觀點是什麼,於是我花了四天找了近五年來國內外對於核電的看法。在消化吸收完這些資料後,我整理出10頁的資料,大部分的內容是預測對方可能提出的問題做的回應整理。
另一個看人臉色印象比較深刻的經驗是我們自己籌劃的國小英語服務隊,當我主動打電話去給魚池國小的教務主任,說我們想要辦理國小英語營,那位教務主任遲疑的兩秒鐘,然後說:這樣唷!我就猜到他大概很不信任我們,為了取得他的信任,後來我就把整個活動企劃書擬定好寄過去,就這樣為期五天的國小英語服務隊就這樣成行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在機器人競賽中,高二下我們到澳洲比賽機器人,我是擔任團隊公關,需要照顧團員的生活飲食,還要與外界接洽。當時因為要比賽,大家都很緊張,尤其是隊長,根本連飯都吃不下。大夥都在忙比賽,沒人注意到隊長的狀況已經越來越差了。於是我就把隊長拉到一邊,要求他睡30分鐘,並且把晚餐吃完。正式比賽時,需要用英文跟主辦單位溝通,還好我多益成績600,溝通上沒問題。
我始終認為看人臉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那能幫助我去了解判斷各種情勢,進而做出最好的決定。但我發現僅僅一個動作,經常讓我判斷錯誤。偶然間聽到老師介紹有關於阿德勒心理學,是著重在個體的整體認識,不能分開討論。這個論點我就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在自主學習中,選定阿德勒心理學當作主題,著重在個體心理學的認識。我翻找了三篇個體心理學期刊,整理出七千字的書面報告,對於個體心理學有初步的認識。
輔大心理學系是我關注許久的科系,之前有聽就讀的學長說過,系上的師生互動相當密切,而且能夠針對學生需求進行學習。過去我用自己的方式看人家的臉色來猜測,在完成自主學習後,期待自己能夠用更專業的角度去看人家臉色。
用800字創造個人標籤
看完後你記得什麼?「看人臉色」對吧!教授看完這麼多檔案可能無法記住你的名字,但他會記得有一個學生很會「看人臉色」,而這個就是我一直強調的「個人標籤」。這種個人標籤要盡量接地氣一點,不要把什麼樂觀進取、積極謹慎那些形容詞當作標籤。另外,我在800字中告訴教授,我有一份10頁、七千字、活動企劃書,教授如果被我的800字引起衝動,就會去點開這些檔案,那就叫做「引流」,這樣就不枉費我們這麼努力寫的多元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