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興趣來選擇大學科系,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方式。

要選擇大學要念什麼科系?你能夠得到最標準的答案就是:「興趣」。但是我認為把興趣拿來當作大學科系選擇的依據,容易造成學生錯誤誘導的方向。

2003年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的研究,絕大多數的學生對體育、藝術、音樂有高度的興趣,超過任何正在學習的科目,但是這個世界上只有3%可以做跟這三個領域相關的工作。這份研究讓我不禁想起過去的傳統信念:「興趣是可以當飯吃嗎?」或許你會反駁,當然可以,因為現在是一個多元發展的社會。對一個領域有興趣,才可以堅持下去,不斷地堅持,才會成為領域的佼佼者。看看那些在體育、藝術、音樂的勝利者,坐擁豪宅與高收入,那就是因為興趣才不斷堅持所獲得的成果。但我們需要想想,我們是那3%的人嗎?你有可能成為下一個Curry,下一個周杰倫嗎?

興趣常常是一種假象,是小時候你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獲得的成就感。你還記得小時候被誇獎聰明時,是不是因為某一件事情,你做得比同年齡層的人還好,而且你甚至不需要太努力。因為成就感,常常會誤以為那就是我們的興趣;試想,如果沒有這份成就感,你還會對這件事有興趣嗎?我舉個例子,小時候我們第一次解開數學題目時,可能會覺得很好玩,很有趣,再加上父母、師長的讚美,會讓我們更有動力去學習數學;但隨著數學的難度越來越高,雖然你可能一樣的努力,但不會的題目比會的還要多、數學成績下降、父母的讚美也減少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更多的責備與忽略,這時候你還會對數學有興趣嗎?

如果在經過一連串的失敗、低成就,你還是可以維持相同的學習熱忱,我想這就不只是興趣了,而是一種使命了。只要稍微有點社會歷練的,就可以體會到,我們都不一定一開始就跟著興趣發展,常常就是做久了,就越來越有心得、甚至開始做了才知道自己可能很有興趣,並且越來越專業。拿我自己為例子,2021年9月我開始在Youtube上分享升學資訊,一開始也不是因為興趣或熱情,就只是跟著學生一起寫功課而已;但是在這一年的時間內,我的訂閱人數超過一萬人、接受親子天下、漢聲廣播的專訪、還出版書籍、並且應邀到各學校演講。因為這些成就感,讓我覺得自己應該放棄當老師,而改行當Youtuber嗎?我後來冷靜想想,其實我並沒有很喜歡拍影片去娛樂一群我不認識的觀眾,我比較喜歡當老師,去解決學生的問題。但隨著Youtube的經營越來越好,我發現我還是在解決學生的問題,只是平台換了,以前是教室,現在是網路,因著網路,讓我可以去影響更多的人。現在對我來說,就算不在教室老師也沒關係,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成為別人的老師。

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標與使命?

當我們專注在是否因為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才投身進去學習,那是非常冒險的一件事,只要你沒有足夠的成就感,隨時都可能會放棄這個你原本以為很有興趣的領域。但如果它是一個目標、是一個使命,你才有可能會堅持下去。為了這個目標使命,你會不斷的成長精進,遇到挫折也不會被打敗。

但許多人在找在找尋目標的方式都是錯誤且狹隘的,可能你的目標是念醫學系、電機系;或者是台大這種名校,出來就是當醫師、當工程師。但你有想過為何你要當醫師、工程師嗎?如果這份職業沒這麼賺錢,還會是你的首選嗎?我看過太多想要念醫學系的,都在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中寫說,以後想要當無國界醫生。,但十年過去了,又有多少人真的去實踐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標與使命,我認為你要從「我可以為世界帶來什麼?」的角度來看。例如,我希望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我希望可以人們的生活更便利、我希望為每個人創造屬於自己的回憶等等,那我們就有可能成為一位帶有目標使命感的醫生、工程師或攝影師。當我們用「付出」成為我們目標與使命,就會吸引一群有相同目標的人,那你就會更容易成功、甚至為你帶來財富。這個社會的賺錢邏輯就是「為他人付出」,對方生病了,你付出你的時間與專業治好他的病;有人想要買房子,房仲業者去幫你找到適合的房子;學生成績不好,你花時間幫他做補救教學。當他人因為你的付出而改善現況,透過金錢來給予回饋,是最直接也是最可以被接受的方式。當你的為他人付出的品質越好、規模越大、你所得到的報酬也會隨之增加。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只想接受他人的付出,是不是就要換你付錢給人家了呢?例如,最新的手機。

47對興趣量表的看法與應用

每一年我都要對學生進行興趣量表的解釋,每次看到學生剛拿到報表時,就好像去給人家算命一樣,用一份量表去限制未來的發展空間。何倫碼六型已經有太多人在網路上解釋了,我就直接說我怎麼應用這份量表。我會鼓勵同學去把比較低分的興趣類型成為未來重點發展項目。因為未來是跨領域的世界,你喜歡某一類的領域,不一定可以讓你長久持續下去。但如果你是這個領域中,既具研究思考、又兼具藝術氣息、與人溝通也順暢,我認為你絕對會是職場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好比線上遊戲一樣,你需要去把你的六型技能分數努力地點滿,才更有機會成為贏家!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