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法打造有競爭力的學習歷程檔案|贏過80%的高中生

 

108新課綱被提出來以來,學習歷程檔案的議題討論度一直都很高。究竟它與過去備審資料的型態有什麼差異?它在升大學這件事上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學生應該怎麼製作才能發揮它的最大效益?

學習歷程檔案到底是不是備審資料?

教育部在推出學習歷程檔案時,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透過學習歷程檔案,了解自己的學習軌跡與生涯脈絡,藉此找到自己的興趣。而將學習歷程的納入升學評分,只是附加的功能。這樣的功能與備審資料是完全一樣的。其實不管是備審資料、學習歷程檔案,它們的前身都是屬於學習檔案的一種。透過學習檔案來評估該名學生是否適合該校系,就如同我們求職時使用的履歷表,都是為了特定目的,將過往經驗文字化、檔案化。大人是找工作、學生找學校。而這些履歷表、備審資料、學習歷程檔案都只是評估我們是否適合就業就讀的工具而已。

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現況

學習歷程檔案總共有分四大項,分別是基本資料、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以及學生歷程自述。

  • 基本資料:由學校統一上傳,
  • 課程學習成果:學生在正式課程中,將成果作品上傳,需要任課老師認證。正式課程簡單說就是學生課表,學生如果想要上傳某一堂課的成果作品,就需要上傳到對應的課程之中,並請該任課老師認證通過,方可上傳成功。
  • 多元表現:有自主學習計畫與執行成果、競賽表現、社團活動經驗、擔任幹部經驗、檢定證照、服務學習經驗、非修課紀錄之成果作品、特殊優良表現證明等八個子項目,簡單講就是正式課程以外的都可以納入多元表現。
  • 學生自述:學習歷程反思、學習計畫、申請動機。

 

項目 內涵 上傳方式
基本資料 學生基本資料 學校上傳
修課紀錄 學生在校成績單 學校上傳
課程學習成果 校內正式課程

需教師認證

對應科目名稱上傳

學生自主上傳

每學期最多3件

多元表現 自主學習計畫與執行成果、競賽表現、社團活動經驗、擔任幹部經驗、檢定證照、服務學習經驗、非修課紀錄之成果作品、特殊優良表現證明。 學生自主上傳

每學期最多10件

每個學習歷程檔案項目都有特定的欄位可以上傳,且有件數限制。其實這樣分項上傳的型態,以前的備審資料就是如此,並不是什麼新東西;但是最麻煩的是「規定」每學期上傳,且不得更改。

學習歷程檔案很好,只有一個「規定」很麻煩!

教育部貼心的不想讓同學將資料集中在高三學測後才做,還有擔心學習歷程造假的問題,所以祭出這樣的「規定」。而不得更改這部分是非常令人焦慮的。因為這就牽扯到未來申請學校時,大學端會看到什麼樣品質的學習歷程檔案。無論任何技能,都是需要練習的,當練習到一個程度,才能夠展現自己的能力。但因為這個「規定」,學生必須將練習的草稿,當作證明自己能力的展示品,想到自己的實力,可能因為那份草稿作品被教授低估,那真的很令人焦慮。

學習歷程檔案上傳方式

學習歷程檔案分為上傳、提交、勾選三個部分。學生在每學期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給學校,學校在學期結算後提交檔案到教育部設計的平台存檔,學生在學測後申請大學時,就從教育部的平台中勾選適合的檔案給要申請的校系。這就好像是教育部送給每位學生一個免費雲端硬碟,但這個雲端硬碟有容量的限制,課程學習成果每學期限制3件,六學期總共18件;多元表現每年10件,三年最多30件。未來只能從這個免費雲端硬碟中,挑選檔案給大學教授看,因為上傳方式有限制,所以學生必須「逐年上傳」,最後才有比較多的檔案可以選擇。如果高三才做,檔案庫可以勾選的資料選擇就比別人少了。

如何打造有競爭力的學習歷程檔案?

因為學習歷程檔案需要呈現出學生適合就讀校系的能力與特質,而且因為大學教授審查學習歷程檔案時間很短暫,要能夠在眾多檔案中脫穎而出,呈現的內容就需要特別編排。因此需要有文案編輯的能力,透過精練的文字,傳遞重要的訊息。但普遍高中生僅有傳統作文訓練,而作文的寫作方式,並不適合運用在學習歷程檔案之中。而要打造有競爭力的學習歷程檔案之心法就是「真實地寫出自己學到的東西」。這樣的寫法看起來容易,但同學卻非常不習慣這樣的表現方式,所以我提出兩個技巧,幫助同學快速有效的呈現這樣的寫作心法。

  • 技巧一:具體細節!

許多教授經常會覺得同學檔案很假,不一定指同學寫得檔案真的有造假嫌疑;除了少部分因為檔案水準過高,可能由他人代筆的嫌疑;大多覺得檔案很假的原因是內容過於浮誇,不切實際的表達。例如同學經常會這樣描述:「經過老師的指導,我突然對這種實驗方式充滿好奇,於是打算進行這個主題的探究實作!」、「這樣的活動經驗,讓我獲益良多。」其實這樣的表達雖然沒有造假,但就是同學習慣的作文寫作方式,表現太多感受層面。而具體細節的寫法,可能讓檔案更具有畫面感,我們可以這樣寫:「我對於檢驗酸鹼濃度的石蕊試紙變色原理不太理解,於是除了學校的實驗課,我還另外去找了維基百科的資料…」。

  • 技巧二:自我中心!

許多同學都會習慣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做長篇的鋪陳介紹,例如,「我參加了學校的動漫社,這個社團已經成立五年,每一年我們都會一起去參加台北國際動漫展。」我相信是很想讓教授有相關的背景知識。但這樣的鋪陳,很容易會讓教授在閱讀檔案時失焦。自我中心的寫法,就是讓檔案的內容圍繞在自己的身上,例如:「今年我代表社團參加台北國際動漫展,我的作品是短篇漫畫的形式,講述一個宅男、一隻鳥、一隻貓咪有趣的生活日常。」讓教授透過檔案去認識你,而不要再浪費精力去看那些跟你無關的事物。

47觀點與策略

學習歷程檔案本來是立意良善,能夠看到學生不同面向的優勢,但是在執行時所訂的規定,卻忽略到學生在學校還有許多課業。學生時間沒變多、課業還是很重。而檔案品質做不好可能還會對未來升學有影響,那焦慮指數就會上升。47在這邊提供一個可以兼顧質與量的策略,就是高一、高二當作練習,傳一些草稿作品沒問題,每份檔案一兩頁,花個10分鐘簡單做就好;等到高三時,在針對科系,將之前的草稿作品做重置與整合,再勾選給大學看。

學習歷程檔案到底對於那些族群影響比較大呢?47認為成績排名越前面的同學,影響就越大。因為在目前學習歷程檔案只運用在個人申請中,教育部有規定學習歷程的分數,在個人申請中,需佔一定比例。加上新課綱以來,不管是學測五選四或是課程內容的調整,讓那些頂標學生分數難以拉開。當大家都同分的情況,學習歷程、面試、筆試就變得很重要;相對的,中後段的大學,學測分數可能就足以分出高下。

另外,從個人申請的升學制度上來說,學測需要先通過篩選才會看到你的學習歷程。如果你參與活動經驗豐富,學習歷程也寫得很精彩,但是你卻沒有通過學測篩選,那這些經歷就完全不能幫助你在個人申請中加分,不過我想對你的人生還是有很大助益的。

結論

學業成績越好的同學,學習歷程對他就越重要,學業成績必須優先顧好,但學習歷程也不可少。不過這個只是這幾年的狀況,也許新課綱多走幾年,成績與學習歷程的優先順序會有改變。

備審資料過去一直被詬病的原因,就是學生被期待做出一份「完美」的資料,但這個期待不是出自於大學教授,而是來自家長、學生,甚至是部分高中老師的擔心。擔心學生如果呈現的資料不夠完美,會影響到升學的機會。經過47的長年觀察,其實這樣的影響幾乎不存在,學生只要如實地展現自我就好。

教育部或許也是想讓學習歷程檔案不要變成軍備競賽,只要如實展現,所以才會制定不能修改的「規定」。至於能否達到所期待的效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