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了,我沒有探究實作報告怎麼辦?書面報告、實作作品是什麼?課程學習成果不是最多勾選三件,為什麼簡章會有BCDE?我高一高二學習歷程做不好怎麼辦?我不敢給教授看…
各位同學,不要擔心,今天我會幫你解答所有「課程學習成果」的疑問,讓你知道高一、高二、高三應該怎麼寫課程學習成果。並且我會在最後告訴你一個全網沒人說過,有關於「課程學習成果」的秘密,你一定要把影片看完,這對你能否考上心中的理想大學非常重要。
簡章要求,但我沒有怎麼辦?
很多同學看到簡章裡寫著「B、C、D、E」,就立刻緊張:「哇!教授要這些,但我沒有怎麼辦?」這種情況會發生嗎?當然有可能!
例如,自然組的同學如果報考商管類科系,就很常遇到這個問題。因為大部分的商管科系都會要求提供「社會探究」,但自然組學生很可能沒有這份資料,因為他們修的課通常是「自然探究」。那該怎麼辦呢?完全不用擔心!學習歷程的上傳原則只有一個:「有什麼,給什麼!」
你不需要為了符合簡章要求而硬生生去補一個報告,教授真正關心的不是你有沒有依據代號交資料,而是你的能力與特質是否符合科系需求!
接下來,我從三個角度來說明,為什麼你不用擔心沒有符合簡章中的「B、C、D、E」:
ㄧ、 高中課程不可能完全對應大學的科系需求。
全台灣有超過 2000 個大學科系,但高中生一週只有 40 節課,怎麼可能去符合大學的需求?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沒有某個科系「建議提供」的成果,這其實是非常正常的!
二、 作品主題不是重點,特質與能力才是關鍵。
學習歷程的主題確實可以幫助你提早認識該科系在做什麼,但它不代表你具備該科系的核心能力。有時候,與科系高度相關的報告,反而會害你被高標準檢視!我曾經有一個學生想申請建築系,他做了一份「安藤忠雄的設計概念分析」,封面設計得很漂亮,讓我期待萬分。但當我打開來看,內容卻非常沒有深度,甚至連我這個不懂建築的人都看得出來問題。我問他:「這是不是維基百科抄下來的?」他愣住了,然後尷尬地點點頭。這樣的學習歷程,就算再「符合」建築系,也很難讓教授買單。相反的,如果他好好做一個「研究家裡的空間設計,或是社區的動線規劃」,用數據分析和使用者體驗來探討設計優化,這反而能更直接展現他適合念建築系的能力!
三、任何課程學習成果都可以與科系產生關聯。
有些人認為,申請心理系,就一定要具備愛心、耐心、同理心。 但我在做研究時,特別訪問過心理系的教授,他告訴我:「心理系其實並不只是需要這些人際特質,反而更看重數據分析與統計能力!」為什麼?因為心理學的研究高度依賴數據分析,很多心理學理論背後,都是來自大量的數據測驗與實驗結果。
每個申請心理系的考生,都會說自己「有愛心、很有耐心」,但如果你遞交了一份「某某主題的數據分析報告」,那你不就瞬間脫穎而出了嗎?而這份報告有可能來自你的「自然探究」!這代表,即使你的課程學習成果表面上沒有對應簡章要求D(社會探究),但如果你的研究內容展現了心理學的核心能力,教授一樣會認可你!
因此,就算你的成果跟簡章要求的 B、C、D、E 不完全符合,你只要透過成果呈現你的能力,就完全不用擔心!因此,你對科系的理解程度,決定了你的學習歷程的高度!
簡章中的BCDE分別是什麼?
當同學在翻閱簡章時,會發現每個科系都會標示出課程學習成果的項目代號,
B 書面報告
C 實作作品
D 自然探究
E 社會探究
根據規定,每個科系最多可以提交三件課程學習成果,但比較麻煩的是,簡章上標示的項目代號不一定剛好是三個,有的科系只列出一個或兩個,甚至最誇張的,還有列出四個。
相信看到簡章的同學,第一反應可能會很恐慌:「簡章要求四種成果,但我只能選三個,怎麼辦?」不用擔心,其實簡章中的項目代號,都是「建議提供」,而不是硬性規定!
那什麼是課程學習成果呢?簡單來說,課程學習成果就是從你高中課程中留下的學習紀錄,包括: 上課筆記、學習單、成果作品、專題報告。這些資料都需要學校老師認證,並且必須對應到課程上傳,一旦超過期限,就不能補傳!其中:D(自然探究)與 E(社會探究),只要同學有認真上課,通常都會有這份資料可供選擇。
B(書面報告)與 C(實作作品) 並不是指特定的課程,而是所有高中課程內留下的成果資料,只要是課堂上的學習紀錄,都屬於書面報告與實作作品的範疇。
到了五月,當你準備勾選課程學習成果時,同學其實不會有BCDE 這些代號。甄選會的系統,會直接列出你所有已經上傳的課程學習成果,然後讓你從中挑選每個科系最多三件,來代表你適合就讀該科系。
所以,關鍵不是簡章上的代號,而是你手上有哪些成果可選。只要選擇最能展現你的能力、符合該科系期待的學習成果,就不用擔心簡章上的代號問題!
課程學習成果應該怎麼寫?
今年我在輔導學習歷程的過程中,我最常聽到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高一高二的學習歷程做得不好,我不敢給教授看。」
但其實,這根本不是問題!為什麼?因為你現在回頭看,高一高二的內容之所以「覺得爛」,不是因為你之前不認真,而是你現在變強了。 你的思考比當時更有層次,寫作能力也更成熟,所以當然會覺得以前的作品不夠好。這種感覺是所有高中生都會有的,並不代表教授也會覺得你的成果「爛」。相反地,教授可以從你的學習歷程中看到你的成長軌跡。不管高一高二的成果做得好不好,都應該要勾選現有的高一、高二成果,不要糾結! 如果真的不滿意,那就趁高三補充一份更好的,再一起提交就好!不要過度焦慮,要知道,你本來就已經是個很優秀的學生。
另外,我也要提醒高一、高二的同學,每學期都記得上傳你的課程學習成果! 否則到了高三,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一份檔案都沒有,或者回頭看才發現當初隨便寫,導致現在根本拿不出手。那課程學習成果該怎麼寫? 其實,我之前做過一支影片,裡面有詳細的說明,大家可以去參考。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著學校老師的指導步驟進行。 每個老師的專業領域不同,因此課程學習成果的呈現格式也會有所不同。只要你認真上課,就會有一份完整的課程學習成果!
那教授到底想從課程學習成果裡看到什麼呢?其實,我認為教授最想從課程學習成果中知道的,就是你有沒有「認真上課」。按理來說,認真上課的學生,通常都能完成完整的課程學習成果。 如果你的成績很好,那很大概率代表你是個認真學習的學生。但有沒有可能,有些學生其實很認真上課,但成績還是不理想呢?當然有!就像我,當年我超認真上數學課,但我高中數學從來沒有及格過。那這種情況該怎麼辦?這時候,課程學習成果就成了展現你「認真學習」的另一種方式。即使成績不是最亮眼的,但你的報告可以證明:你願意學習、思考、分析問題,並且努力去整理與總結。 這樣的態度,遠比一個單純的分數更有價值!總結來說,課程學習成果的關鍵不在於「完美」,而是在於「真實的學習過程」。
課程學習成果的隱藏功能:提升學業成績
在台灣現行的大學申請制度中,在校成績,也就是修課紀錄是學習歷程中最直接的部分,因為這些成績會自動上傳到中央資料庫,教授端可以看到完整的六學期成績紀錄,包括各科PR值、單科表現等。我認為學習歷程的功能,絕對不只是「寫反思」或「上傳獎狀」,它的最大的功能是提升學業成績。這個觀點全網沒人講過,那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呢?
我之前到不同學校演講學習歷程,很多學校的老師一開始都會很不好意思說:「很謝謝老師來教我們同學做學習歷程,但我們學校認真做學習歷程的同學,常常繁星就上了,他們用不到。」如果只有一個學校就算了,但當很多學校都是如此時,那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現象。
一個學生如果可以在學習歷程中,上傳完整的筆記、作業或報告,高機率是一個認真的同學,這樣的同學,學業表現大多也不會太差。
而學習歷程真正的目的,是「覆盤」學習行為。如果我辦理活動,透過學習歷程記錄,下次可以做得更好。相同的,我好好去覆盤自己的每次段考,也能讓成績變得更好。
最近有一個學生想申請獸醫系,他問我:「老師,我要做什麼學習歷程?」我告訴他,「要考獸醫系,學習歷程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的學測級分要夠高!」尤其是數學、自然。剛好他數學一直以來都不太理想,所以,我就從學習歷程的角度來幫助他提升數學成績。怎麼做?我就先跟他一起分析數學的學習狀況,並且嘗試找出提升的方法。
✅ 第一步:檢討過去的考試。
我請他回顧上次的數學考卷,並思考:
這次考不好,是因為不會?還是沒準備?
考試時,哪些題目卡住了?
錯的題目是哪一類型?計算錯誤?觀念不清?還是時間掌控問題?
結果,他發現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準備太晚,沒時間複習,導致很多觀念不夠熟練。
✅ 第二步:建立學習計畫。
我告訴他:「與其一直覺得數學很難,不如每天做一點點!」
我們一起擬定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計畫:
每天只做一題數學,並寫一頁詳細的解析。
記錄每題考的是哪個數學觀念,並寫下解題過程。
這樣持續七天,他就累積了七道完全理解的數學題。
✅ 第三步:持續累積、培養系統化思考能力。
每週七題,一個月就有 28 題深入理解的數學題目,我問他,最近數學學起來,感覺如何?他回答,有明顯提升,觀念更加清楚。接著就等下次段考檢驗他的表現。如此不斷重複,用學習歷程的方式檢討改進自己的學習模式,未來成績也一定會有所提升。
所以,學習歷程的核心並不是寫一堆報告,而是找到方法讓自己在學業成績上更有競爭力。學測夠高分,才有更多的大學科系選擇權。
總結
ㄧ、課程學習成果重點是展現核心能力,而不是完全符合代號或特定類別。
二、簡章中的BCDE 只是建議提供,甄選系統會列出你所有的課程學習成果,讓你選擇最能代表自己的三件提交。
三、課程學習成果與其追求「完美」成果,不如關注「真實學習過程」。
四、.學習歷程不只是升學工具,更是提升學習成效的方法,透過紀錄、檢討與調整,讓你的學業表現穩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