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學習歷程不要多元,必須精準。

YouTube已經從娛樂性平台,變成一個解決問題的平台,任何問題都可以在YouTube獲得解答。例如之前我打算買一雙籃球鞋,有幾雙蠻中意的鞋款,但我不知道哪一雙鞋子適合我,於是我就上網開始搜下我想要買的幾款球鞋。偶然間我找到了一個叫「布魯斯鞋評」的YouTube頻道。這個頻道的內容都專注於實戰鞋評、球鞋開箱、籃球活動,以及相關心得分享。布魯斯擅長進行專業的籃球鞋實測,告訴觀眾哪一雙籃球鞋適合哪一些人穿,不同的鞋款適合不同的籃球打法。也是因為他的頻道,讓我知道現在的籃球鞋的科技有多麽發達。他的細膩實戰體驗和專業的球鞋解構讓他的頻道逐漸受到球鞋迷的喜愛。在整個YouTube生態中,有越來越多這種專業性的頻道,來解決人們不同的問題。

教授審查資料的工作量

我學習歷程檔案評分系統比喻成YouTube,而審查委員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誰是適合就讀我們校系的學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們用學習歷程檔案來回答教授:「我有比賽得獎證明、檢定成績、上課認真做筆記…。」每個人都提供非常豐富且多元的答案,希望可以呈現自己的專業能力、語言能力、熱心關懷、邏輯分析等等。

這樣,審查委員要相信誰的答案?我知道每份檔案都值得被相信,因為提供的數量足夠多,但記得住嗎?我得很實際地告訴你,這樣的呈現會讓人一個都記不住!在個人申請的制度中,每位同學最多可以提供給一個校系15份檔案。包括3件課程學習成果、10件多元表現;多元表現綜整心得1件、高中學習歷程反思、就讀動機、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這三個要合併成1件。

如果一個校系要收30位學生,那就要看90位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我們一人就算只提供10件,那審查委員們就要在短短一到兩週內看完900份以上的資料,你可以體會那是多麼可怕的工作量了吧!如果我們在這十多份檔案中,呈現非常多元的優點,那就會非常容易被遺忘。

減少資訊量的單位

人類的短期記憶最多只可以記住「5到9個單位」的資訊量!例如車牌號碼BHU-3691,這七個毫不相關的數字就是七個單位,也是普通人可以瞬間記住的單位極限。但如果今天車牌號碼是BBB-3388,那你應該會記得更牢固,因為我們可以把它分為BBB、33跟88,這樣只有三個單位,對於短期記憶來說更為友善。

那我們要怎麼在短短的5分鐘內,高達10多件檔案中,進入到審查委員的短期記憶區呢?關鍵就是「減少資訊量的單位!」

學生會提供的檔案類型很多,有專業性報告、活動性企劃、各類的比賽檢定。如果每個項目都毫無關聯,這樣的資訊量就太過龐大。但如果這些不同類型的檔案,可以聚焦在特定的點上,那對審查委員來說,就是只有「一個單位」的資訊量。

例如,我今天提供一篇小論文、一份社團成果發表、一份公民課的課程學習成果、一次服務學習的經驗。每份報告都很詳細的介紹你自己在當中所學的內容,小論文可能是對新住民的經濟弱勢探討、社團成果發表是義賣餅乾的過程、公民課的成果是在講你對公民權利的學習、服務學習是你到偏鄉國小去教英文,這些資料多元豐富卻彼此不相關。

那審查委員就是看完,頂多很肯定你,然後就忘記你,你的學習歷程檔案在一瞬間就變得毫無價值。

但如果我們把資訊量的單位下降到只有「新住民」一個,那就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價值效果。例如我們在公民課中學到每個台灣國民都有基本的公民權利,包括新住民;去偏鄉國小教英文的對象也是新住民的小孩;為了幫這群新住民的小孩募集教育資源,所以開始了餅乾義賣;最後觀察了這群新住民學童與家庭的狀況,寫了一篇關於新住民經濟弱勢探討的小論文。

這樣,我們的資訊單位量,就從多元的四份檔案,聚焦在一個「新住民」的精準單位,而這也成為了我們的個人標籤。讓我們這個人可以被快速地被審查委員索引出來。

多元只會讓人遺忘,精準才會創造價值。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