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看完三小時的台大教育論壇|大學考招新制對高中的衝擊

去年的聖誕節,2021/12/25台大教育論壇辦了一場直播,邀請了家長、高中端、大學端,一起來討論大學考招新制對高中的衝擊,你沒看過這場論壇嗎?沒關係,我幫你準備了懶人包,論壇內容很精彩唷!今天我會以中立的角度,幫大家整理這場論壇內容,不會發表個人看法。

首先是聯合報做了一份民調,民調題目為:「教授們怎麼看學習歷程檔案。」共有542位教授回覆,有81%的教授認為自己能夠區分學習歷程檔案與備審資料,多數教授對學習歷程的期待,是看到學生的態度與生涯探索過程;54%的教授最看重在校成績與基礎學科能力。教授們期待看到學生的特質為「熱情、溝通表達、定義和解決問題能力」。有過半的教授對於能透過學習歷程找到對的人抱持存疑的態度。多數教授認為學習歷程檔案以具備鑑別度避免高三匆促準備、更能了解學生特質為由,支持取代傳統備審資料;不支持學習歷程的原因則是擔心形成軍備競賽、增加負擔、高中教師認證不一等三個理由。共有1530則教授留言,認為學習歷程檔案存在貧富差距,各校開設的選修課不同,資料無法反應真實能力,擔心學習壓力等問題,依然強調以面試為判斷基準。

高中如何面對大學考招新制,師大附中洪逸文老師主持。

內容摘要我整理出討論的三個面向:習歷程討論面、考招制度面、分科測驗的問題。

  • 學習歷程討論面:
    1. 從學生能力上來看,學生要讀書又要準備學習歷程,壓力太大,對自主性高的學生沒問題,但自主性低的學生就很困難,容易產生兩極化。為何四大升學管道只有個人申請要看?學習歷程最初目的是要分散學生壓力、提升真實性,重視學生反思能力,呈現出考試考不出的能力,例如組織能力、學生熱情等,強調重質不重量、歷程性與統整能力。在各地辦理多場學生發表會,並且邀請教授進行回饋。近年大學休學、轉學、退學、重考比例升高,所以應該重視學生生涯探索,新課綱強調適性揚才,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
    2. 城鄉差距的問題:包括上次學習歷程檔案的遺失狀況,台北、新北、高雄幾乎沒受到影響,但是其他縣市因為沒錢只能用公版,所以有受到影響。因為城鄉差距,高中的開設的選修課也有落差;多元選修不是為了拿來對準校系,而是要拿來生涯探索使用。
  • 考招制度面:為何一月考學測,六月才能錄取?第一屆新課綱沒辦法進行落點分析,有興趣也無法確認自己是否能夠錄取。學測每年試題的穩定度太低。個人申請二階比重大,學習歷程怎麼評?大學端選才自主,學生難以掌握。只要重複錄取的情況未獲得解決,很多學校第二階段都是做白工。因為缺額太多,導致各校篩選方式混亂。111年個人申請簡章太晚出,拿到後發現參採科目出乎意料令各方焦慮。個人申請制度上只有微調,沒有改變太多。過往都是第一階段學測比重100%,二階學測最多只佔了50%,學習歷程只是備審資料的一部分,最後依然要做一份三年綜整,學生依然可以在兩個系統中自行選擇,不會有學習歷程無法對準校系的問題。個人申請不應該要有落點分析,只要加大倍率,讓更多學生可以去面試,才可以讓學生被大學端看到學生真正能力,達到適性揚才的目的。
  • 分科測驗:分科測驗國英一次定終身,社會組完全沒有機會在分科測驗拼回來。分科測驗為何要採取級分制?個人申請放榜到分科測驗只有20多天,時間太近很難準備。這部分問題並未在這個論壇中獲得回答,在稍後第二場次的講座,也會針對這個問題作討論。
  • 問題討論:高一如何準備學習歷程?以前沒做好學習歷程高三有沒有補強措施?自主學習計畫如何準備?建議著重在校訂必修,優先顧好修課紀錄,跟著學校老師的步調就好。探究實作與自主學習參採比例最高,高一就好好練習做學習歷程,高二以後對學習歷程掌握度就比較高。
  • 總結:現在最焦慮的事是學習歷程檔案怎麼做?不知道做了有沒有用?只要重視過程、故事,就容易被大學端看到。大規模標準化測驗在世界各地已經逐漸不採用,時代在變,我們也需要改變。

大學端怎麼看大學考招制度台大社會科學院蘇宏達院長主持。

蘇院長提出目前學生為了做學習歷程,很多玩樂性社團都不敢參加,都改參加學術性社團,這是因為制度改革太快所沒看到的問題。

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1. 考招制度應該秉持公平、多元、簡單原則
  2. 大學端審查學習歷程的原則

每份學習歷程都會有7-8名教授審查,每人約五分鐘,會尊重教授的審查專業。最重視在校成績與國際重要競賽,具有公信力的營隊也是重點項目之一。重視學習歷程檔案的質量,要簡潔有力、具體且有特點,學生能力與動機強烈。

  • 目前個人申請效率過低:一階通過後幾乎都能備取上,學習歷程已經不是重點。建議考完後招加上多元同步最優分發,意思就是統一考試結束後,四大升學管道同時進行,學生可擇優選擇。
  • 國際競爭力的問題:分科測驗若採用前1%當作60級分標準,會嚴重傷害台灣頂尖人才的競爭力,採用0.1%問題較小。數理教育的弱化,因為學測只能考必修,無法鑑別出學生能力。美國日本是針對頂尖級分劃分較細,中後段讓區間拉大。目前全球都在往ISTEM發展,與目前我國規劃相反。台灣優秀企業都在面臨同樣的問題:「人才短缺」。

管理學院胡星陽院長提出以下看法

  • 學測國英數乙考好就可以在個人申請錄取,這裡拿來分科測驗採計不合理。
  • 各高中可以聯合開發課程,大學端很願意提供線上課程。
  • 大學端會想看到學習歷程中學生呈現的能力。

台大副教務長陳林祈教授提出以下觀點

  • 台大最關心台灣人才培育問題,為求系務有良好發展,需要找到適合的人才就讀。
  • 台大堅持考招要公平公正原則,不要贏者通拿。現階段很多人不適合走個人申請,所以台大要保留38%考試分發。
  • 成績的比序是選擇權的概念,選擇上端看市場機制與簡單公平為原則。
  • 台大一直以來都是x+p1+p2,學習歷程審查應該著重在教授專業,而不是時間長短。
  • 因為學測只能考必修,所以台大需要看修課紀錄,以及加深加廣的能力。
  • 審查制度需要客觀指標,論述能力好的同學,其專業程度也需要被檢核。

問題討論:

  1. 大學如何審查學習歷程中跟科系無關的比賽項目?簡章的呈現都是門檻,符合者都可以參加,學生有什麼就提供什麼,台大都會認真審查。審查重點在學生潛力與綜合能力。基礎科目最重要,多元選修不一定有用,學習歷程重點在深度,不在數量。活動競賽就算知識層面上不直接相關,但是可以從中看到學生的態度。
  2. 大學容易用自己專業來審查,會限縮學生的表現形式,學生能力如何客觀評量?不要主觀認定,聯考時代用加權來適性揚才,現在的制度也需要有客觀指標。
  3. 台大社會組科系為何同時看數AB?高中分組未必符合學生性向<所以開放數AB提供更多機會,但只是門檻。因為分科測驗不考國英數乙,所以在校系科目選才上有所拉扯。語文類科系也重視邏輯性,並且會有p2來驗證學習歷程的真實性。
  4. 為了學生探索,造就學習歷程的補習班,探索一定要跟科系有關嗎?還是只要看到學生能力就好?教授絕對有能力看得出來是學生自己做的還是補習班做的,高中可能真的沒時間進行探索,歡迎到大學繼續進行探索。

以上就是這場論壇的重點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