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最愛的OPQ呈現技巧!4種方法寫出被記住的學習歷程自述

你知道嗎?一份好的學習歷程自述,能讓教授只看三分鐘,就記住你是誰。但偏偏,很多學生不知道怎麼寫才是正確的,不知道如何下筆。今天的內容,是我總結我十年來的輔導經驗告訴你:

什麼是OPQ?教授到底在看什麼?
寫OPQ之前你一定要做的兩件事
還有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幹嘛,也沒關係,我會教你怎麼寫出一份有說服力的Q
最後我還會教你4種讓教授讀得懂、記得住的呈現方式

如果你是高三生,現在正卡在學習歷程自述不知道怎麼寫。
這支影片會是你最需要的一份寫作導航。

 

什麼是OPQ?教授在看什麼?

學習歷程自述(OPQ)為什麼是備審資料中最重要的項目?我認為主要原因是,這是教授高機率會優先觀看的檔案。因為學習歷程自述會涵蓋同學高中三年的學習經驗精華總結、就讀動機以及未來規劃,幫助教授用最短時間了解同學是否適合就讀該科系。

O學習歷程反思、P就讀動機、Q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我們常聽到OPQ,看起來好像有三個東西,但實際上,學習歷程自述就是一份檔案。有的學校只看PQ、有的學校只看OP。最容易聽到的疑問就是,他們說不看,我是不是就不用寫了?

其實你思考一下,你的申請動機,有沒有可能影響你的學習經歷?你的未來規劃,是不是有可能與申請動機高度相關。例如我喜歡機器人,所以未來我想念機械系。因為我未來想當機械工程師,所以高中參加機器人社團、參加機器人比賽。所以其實,OPQ三者是相互影響的。你不要把它想成一種格式,而是把它當作「教授的選才邏輯」,告訴教授:「你的過去,有沒有累積出你對這個科系的理解與熱情,然後讓我們相信,你進來以後真的用得上走得遠。」

所以,學習歷程自述就是透我「過去」的學習歷程檔案,來推測我「未來」潛力。與其問「這三個要不要寫」,不如問:「我要怎麼讓教授看到我是一個準備好迎接大學的人?」這才是OPQ書寫的方式,甚至你把三者相互交錯融合在一起寫也沒問題。

 

別急著寫!寫OPQ前一定要做的兩件事

我發現很多學生在還沒真正了解學系、沒看選才理念、沒看課程地圖、也沒研究產業趨勢前,就開始硬寫 OPQ,最後不是寫得很空泛,就是整篇都在「湊字數」。

其實,你能把OPQ寫到什麼程度,關鍵在兩部分

第一,準備指引決定你的「下限」

準備指引就是學系給的「寫作方向提示」。有些系給得很細,例如字體大小、三個子項目要分段回答、有些有格式可以下載、有些有問答式引導。

這些指引就像教授對你的「最低期待」,你如果忽略它,可能連「基本盤」都沒站上。

換句話說,準備指引是:

  • 教授給你的入場門票
  • 最低的邏輯與格式標準
  • 確保你「至少不會寫錯方向」

不看準備指引,就像考試沒看題目就直接填寫,那再會寫也沒用。

 

第二,你對科系的理解,決定你的「上限」

有一次,我輔導一位學生,他原本申請設計系。
他的作品非常精彩,其中有一個我特別難忘:

他阿嬤的腰不好,醫生說需要伸展小腿。
他為了讓阿嬤「不用彎腰也能伸展小腿」,
自己設計了一塊伸展板,腳踩上去就能達到效果。

這不只是設計能力的呈現,
它還來表現一個高中生對家人的體貼與觀察力。
當下我們就是以這塊伸展版當作內容主線。

但後來放榜,他設計系沒過,一階被刷掉了。
他從設計變社工,這下資料要大改,他就開始重新整理他的學習歷程檔案。

他試著呈現自己更多的同理心,
寫了很多參加社團、照顧學弟妹的經歷。
我看完他修改的資料,發現他竟然把伸展板那個作品拿掉了。

我問他:「你為什麼不放伸展板?」
他說:「因為那是設計的,我現在是要申請社工。」

我馬上阻止他。
我說:「你所有檔案都可以捨棄,只有這塊伸展版不能捨棄。全台灣每個學生都有社團服務經驗,但只有你有伸展板。

我告訴他,社工不是只是助人,它是要針對個案需求,給出專業協助
你這塊伸展板,不就是因為你外婆的需求,
你給出了一個你能做到、你自己設計出來的解方嗎?

志工只是有意願的服務者,社工是專業的助人者。

你做的這件事,比多數人寫的服務學習、社團經驗,更有力量。

為什麼我說得出這段話?社工是專業的助人者,志工只是有意願的服務者。因為我大學有修過社工,我知道這個領域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如果我不懂社工,我也不會做出這樣的判斷、也不會有這個輔導方向。
所以我要告訴你:

你對科系的理解有多深,會決定你學習歷程自述的深度能走多遠。

學習歷程自述不只是寫出你做過什麼,
而是寫出你為什麼做、怎麼做、它如何與你所申請的科系價值相連。而這些連結,來自你對這個科系的理解,而不是硬湊來的句子。

當你越清楚這個科系在學什麼、未來會走到哪、業界需要什麼人,你就越能從自己的經歷中,精準挑出有關聯的素材,說出更深的思考與連結

  • 準備指引是下限,幫你守住基本不犯錯
  • 科系理解是上限,幫你寫出高度與亮點

如果你現在卡在「不知道該怎麼寫」,不一定是你文筆不好,很可能是你對科系「理解還不夠」。

 

學習歷程自述(OPQ)與多元表現綜整心得(N),有什麼不同?

最近我經常收到同學私訊問我:
「老師!OPQ 跟 N 有什麼不同?寫起來好像都很像欸?」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也很關鍵。
因為很多同學在寫這兩份資料時,會發現內容有重疊,甚至感覺只是換個名稱而已。

我們在這支影片中有提過:

N(多元表現綜整心得)
是根據你提供的「多元表現」素材,來說明你為什麼適合這個科系。
所以它只能寫:競賽、社團、證照、志工……這些屬於「多元表現」項目的內容。

這時候就有人會問:
那這樣的話,OPQ 是不是只要寫「課程學習成果」就好了?
因為大家以為,學習歷程 = 課程學習成果。

但其實,這是一個常見誤會。

真正的學習歷程,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

  • 修課紀錄
  • 課程學習成果
  • 多元表現

也就是說:
只要是你提供給教授的檔案,都可以成為 OPQ 的素材!
所以兩者在素材來源上會重疊,是非常正常的。

那麼,OPQ 和 N 真正的差別是什麼?

我認為,關鍵差異在於你對「未來」的掌握。
N 是寫「我過去做了什麼,來證明我適合這個科系」。
OPQ 則需要寫「我未來想做什麼」,而且要解釋「為什麼我的過去,能支持這個未來」。所以

  • 你對這個科系的理解有多深?
  • 你查了哪些課程?你想怎麼安排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
  • 畢業後,你又想往哪個方向走?
  • 這部分,大多數同學容易寫得不夠完整,也不夠具體。

前面我們提到:學習歷程自述,就是透你「過去」的學習歷程檔案,來推測你「未來」的潛力。」

而要讓你的未來變得更有說服力,就要做到三件事:

  • 過去的經驗要具體
  • 現在的動機要合理
  • 未來的規劃要可行

那如果你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幹嘛呢?
別擔心,教授不是要你馬上決定一份職業,而是想知道,你對未來有沒有方向感。

我建議你可以從「解決一個問題、服務一類人群、創造一種價值」三個角度來思考:

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例如:偏鄉教育資源不均、青少年心理健康、環境污染

你希望服務哪一類人?
例如:兒童、長者、移工、特殊需求族群、創作者、運動員……

你想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例如:更方便的學習方式、更健康的生活、更溫柔的城市、更公平的制度……

只要你能從這三個方向,說明你關注的議題與想帶來的改變,這就是一份有深度的「未來規劃」。

未來不是一個「職業名詞」,而是你想「貢獻的方向」。
這樣的內容,比你空泛地寫「我想多學一點」更有力得多。

 

OPQ 建議呈現方式:讓教授讀得懂,也記得住的4種做法

根據教育部作伙學的第二階段準備指南中,裡面有訪問許多教授喜歡的OPQ呈現方向,得到的以下四種建議做法。

一、用故事串連,用小標題吸睛

故事,是最能吸引讀者的形式。
如果你只是把活動一條條列出來,而又不是有超強成績,那這份文件很容易被快速略過。

但如果你透過故事,呈現每一次努力的過程、學習的方法、結果的反思,就算你不是第一名,也能讓教授記住你。

不過,故事篇幅通常較長,因此建議搭配「小標題」來幫助教授快速抓住重點,例如:

  • 例如從錯誤中學會溝通力
  • 因為失敗,我發現自己的堅持
  • 這個活動,讓我認識了自己想讀的科系

小標題就像是幫教授「畫重點」,提升閱讀效率。

 

二、照時間順序寫,讓人看見你的成長軌跡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麼編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時間軸寫法

從高一寫到高三,讓教授看到你是怎麼從「嘗試」變成「確定」,怎麼從「參加活動」變成「主動學習」。

但注意,不要只是流水帳式的列出做了什麼,要寫「為什麼做、學到什麼、怎麼影響你後來的選擇」。各段之間要有銜接,讓教授感受到你有目標、有方向,而不是東拼西湊的三年生活紀錄。

 

三、以能力導向,分類你培養出來的素養

這是比較進階的寫法,但如果你想讓教授一眼看到「你這個人有哪些能力」,把你的經驗以能力進行分類,是相當不錯的方式。

做法如下:

  • 先列出你想強調的幾個關鍵能力,例如「自主學習力」、「領導與協調力」、「科學探究力」
  • 每段以能力為小標題,底下用活動經驗+反思內容來支撐這個能力的成長歷程
  • 最後加上一段總結,說明這些能力如何對應到你申請的科系或未來規劃

這種寫法不只是條理清楚,還能直接告訴教授:「你有哪些能力?這些能力與這個科系有關嗎?」

 

四、提升易讀性,將資料有條理的整理與呈現。

教授在短時間要看幾百份資料,我想他們應該很疲勞,排版就是幫助教授更快吸收你的資料。如果文字是表現你的邏輯論述能力,那表格就是呈現你的資訊整合能力。可以把段落式的文字,以列點、表格、圖示等視覺化的呈現方式,教授可以用更少的時間理解你的資料。

但視覺化的呈現方式,不太容易第一次寫就可以順利表現。我分享我是如何將文字內容訊息視覺化三個步驟:

  1. 先將完整內容用文字寫出來,越詳細越好。
  2. 將重點標示出來、找出共同或對比的內容進行表格整合或列點分段。
  3. 思考是否可以透過圖示,例如心智圖、雷達圖等,展示內容。這部分如果真的想不到,可以把段落文字丟給AI,問問它有沒有什麼建議。

不要期待一次到位,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不斷修改而來的。先有內容,再來分類,最後展示,不斷編修,才能寫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OPQ。

1 留言於 “教授最愛的OPQ呈現技巧!4種方法寫出被記住的學習歷程自述”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