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都有心得,為何還要再寫800字?#多元表現綜整心得

 

你有沒有想過,明明每個多元表現都已經寫心得,為何還要再多寫一份「多元表現綜整心得」?這個問題如果你沒有想通,那你就很難寫出一份能在教授面前,「展現亮點」的多元表現綜整心得。今天,我還會跟你解構這本,由教育部推出的「學習歷程⼤學申請入學第⼆階段準備指南」,裡面提到的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的核心概念,幫你完全拆解。

這篇文章我會清楚完整解釋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分析大部分同學的共同問題、如何正確使用AI來引導我們、並且最後給你一套有結構的寫作方法,讓你不會摸著石頭過河、避免踩坑唷!

一、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三年前我發了一支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的教學影片,這支影片成為我頻道中點閱率最高的影片。當時因為這是學習歷程的新東西,沒人知道,所以我憑藉著十年的輔導經驗,總結歸納出一套寫作概念,來應對綜整心得這個新產物,相信有幫助到許多人。三年過去了,大家也都知道綜整心得是什麼了,那我當年的概念是正確的嗎?現在我們重新覆盤一次。

首先,​「多元表現綜整心得」,代號N,是學生在申請大學時,針對高中三年內參與的各項課外活動、自主學習等多元表現,所撰寫的一篇總結性文件。​大月在每年五月初,直接上傳到甄選委員會的網站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這份心得的撰寫需遵守以下格式:​

1.字數限制:​不超過800字​

2.圖片數量:​最多可附上3張圖片​

3.檔案大小:​以5MB為限​

 

針對這幾個規定,同學最常出現的疑問是,超過字數會怎麼樣?三張照片合併一張算幾張?表格算圖片嗎?這三年的觀察下來,我們發現到系統「沒有字數審查」的限制,只要容量在5MB以內,超過字數依然可以上傳。但我之前有問了20位教授,他們大多表示,如果超過太多字數,他們依然可以看得出來。再來是照片可否合併?其實我並沒聽說合併的照片會被扣分這種狀況。但當我在看學生檔案時,如果是合併的照片,通常不容易觀看。我個人建議以「補充」的概念,放上清晰、有意義,或者無法及時拿到的證明(例如多益證書)補充就好。表格與圖片的意義不同,我認為表格屬於文字,那他就算在800字的規範內。

根據我的經驗,800字其實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加上有些表格,又長得像圖片,不好判斷。我通常建議學生就是保持在兩頁以內,照片不超過三張就好。從視覺的角度看起來,感覺不會超過規範。當然,同學還是要到「學習歷程準備指引」中,觀看各校系的細部規定,依照他們的要求上傳。

在教育部的手冊中提到:「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同學針對勾選的多元表現撰寫一份整體性的說明,主要可以讓審查教授瞭解同學在高中多元表現活動的參與動機、學習到的能力特質,以及心得與反思。如果同學勾選的多元表現與課程學習成果有互補性,在撰寫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時,也可以呈現自己的不同面向。

此外,多元表現綜整心得除了參考學系在準備指引的要求之外,也建議呼應申請的動機,以及申請學系重視的素養能力和特質、呈現與申請學系的關聯性。」

簡單來說我認為「多元表現綜整心得」不是活動報告的總結,而是你這三年來整合自己、重新理解科系的一份文件。你不僅需要在綜整心得中說明你做過什麼,你還需要總結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多元表現,它們為你帶來什麼樣的成長與改變。那這些成長改變為什麼適合就讀這個科系,就需要仰賴你對科系的認識理解。

二、為什麼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大家都寫不好的兩個原因。

在我看過這麼多學生寫的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裡,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像「活動流水帳」一樣,從頭到尾只是把參加過什麼活動一條條列出來。這樣的內容乍看之下好像很充實,但其實就像是一堆散裝的拼圖,根本看不出來你是誰?你這些多元表現跟科系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1.角度切入錯誤,沒有換位思考

大多數同學都是用「」這個角度來寫綜整心得,例如我參加了什麼活動、我學到什麼?我是什麼樣的人?這些切入點都與讀者無關。人都是自私的,大家都只關心與自己有關的事物。這些自說自話,沒有換位思考的角度,是很難引起教授共鳴的。像我自己在設計演講時,我百分之百不會在演講的一開始講,我是誰?有哪些豐功偉業?我是誰並不重要,但我因為會優先考慮我的學生這時間會遇到什麼問題、他們應該解決什麼狀況。只要我可以解決學生的問題,那我的演講對同學來說就會很重要。

2.訊息太碎片化,沒有精準定位
同學經常一股勁地把每個活動都詳細介紹一遍,最後再加上一句「我學到某某特質」作為結尾。例如:「我當團隊公關,學會與人溝通的能力。」每個活動各講一點,十個多元表現讓你學到十個特質或技能,但看完之後,讀者仍然無法清楚理解你是誰

就像你想買一台手機,店員對你說:「這支手機有兩億畫素、電池續航50小時、防水、防震、防摔……」聽起來功能很多,但其實每支旗艦手機說起來都差不多。這樣的介紹,就是典型的「碎片化資訊堆疊」,像在背廣告詞——聽了也記不住。

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是有精準定位的內容。還是以手機為例,像今年的三星 S25 就主打 AI 應用,包括 AI 相片合成、AI 音訊橡皮擦、AI 文本摘要,甚至具備多工指令功能。你可以直接對手機說:「幫我導航到台北車站,如果超過 30 分鐘,就傳簡訊給我老婆說我會遲到五分鐘。」這樣它就能橫跨導航、文字、通訊,做到一個完整任務。這就是一支有定位、有記憶點的 AI 手機。

同樣的,在撰寫綜整心得時,你也需要先想清楚: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無可取代的特性?你適合什麼樣的科系?這些多元表現,不是單獨的片段,而是你整體人格養成的組合拼圖。你必須把它們組成一個有清楚定位的「你」,這樣教授才看得見你真正的價值。

所以,寫綜整心得時,你該做的不是一味地介紹自己有多少經驗、多厲害,而是要像打造一支具有清楚定位的產品一樣,先理解教授(使用者)的需求,再回過頭來思考:你這些多元表現,如何組合出一個清楚、獨特、適合這個科系的你。畢竟,教授最想看到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成為了什麼樣的人」,以及你這個人,是不是值得被他們的系所栽培。

 

三、用 AI 快速認識科系的關鍵問句設計

這樣看來,「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就是一份行銷自己的文件 。而宣傳的第一步,就是市場調查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客戶,不管你多厲害,你都永遠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所以了解你想申請的科系到底在學什麼、在訓練什麼樣的人才。如果你對這個科系的核心能力沒概念,就算你寫得再精彩,教授也會覺得「跟我們沒什麼關係」。

但對高中生來說,要從大學網站、招生手冊中找這些答案,常常不夠具體又看不懂。所以,我建議大家學會用 AI 工具幫自己加速探索,像是ChatGPT,就是非常好用的夥伴。

只要你會問對問題,AI 就能快速幫你整理出一個科系的核心樣貌。以下是我精心設計的一組「深挖型問句」,可以幫你快速掌握關鍵資訊:

1.「這個科系的學生在大學四年主要會學哪些核心能力和技能?」
👉 目的:了解課程訓練重點(例如:邏輯分析、實驗操作、數據處理、設計思維等)

2.「在這個科系表現好的學生,通常具備什麼樣的性格特質和學習風格?」
👉 目的:幫助學生檢視自己是否適合,建立自我對照(如:細心觀察、喜歡推理、耐得住研究)

3.「這個科系的學生未來可以從事哪些類型的職業?哪幾種能力在職場最被看重?」
👉 目的:看見學以致用的方向,連結未來職涯的實際樣貌

4.「如果我現在是高中生,有哪些課內或課外活動可以幫助我提前具備這個科系需要的能力?」
👉 目的:幫助學生具體對應到自己的多元表現經歷,打造「對接性」素材

5.「這個科系過去有哪些成功的學生案例?他們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特質與經歷,發揮出色表現的?」
👉 目的:找典範、學策略,讓學生有榜樣可參考,也學會怎麼把故事說得動人

這些問句不只幫你找資料,更幫你釐清自我與科系的連結,寫出有靶心、有定位的申請文件。如果你願意多問幾句、深挖一點,AI 可以陪你走得更快,也更遠。別只是查資料,學會提問,才是關鍵!

 

四、寫出讓教授記住你的多元表現綜整心得:三大結構重點

當你已經知道自己有哪些多元表現、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了解科系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這些素材有邏輯地寫出來,讓教授看得懂你、記得你、選擇你。我在這邊給你三個重點架構,來寫出一篇有主軸、有深度、有對接的綜整心得:

1.找出你最關鍵的主軸特質:你是誰?

不要再只是羅列你做了什麼,而是要先思考,「三年來,我做得最多、最有感、最改變我的是什麼?」這個主軸可以是一種能力、特質,也可以是一個反覆出現的行動習慣。例如:「做任何事,我最重視計劃。」這就是一個鮮明的起手式。這個主軸會貫穿你的故事、決定你要挑哪些活動來支撐它。

2.挑選能展現主軸的代表性活動:你怎麼成為現在的你?

你不需要講完所有活動,只要選出適合的多元表現,與你的主軸特質有關。例如你想強調「計畫性」,就挑出你在什麼時候靠這個能力解決過什麼問題,發揮了什麼影響力。同時你也可以使用雷達圖、能力對應表、概念圖,幫助你思考和整理,也讓教授可以更視覺化理解你這個人。

3.對接你要申請的科系:這樣的你,為什麼適合他們?

最後一段一定要記得:不是教授要來認識你,而是你要主動讓自己對應到他們的需求

你可以這樣說: 「我發現自己做每件事都習慣先規劃、設想可能的風險與備案,這讓我在籌辦營隊、準備比賽時,常常能幫團隊提早發現問題、減少失誤。我也因此開始對工程領域產生興趣,因為它同樣需要高度的計劃性與精確執行。我期待未來能在工程系中,學習更專業的設計與專案管理,讓我的計劃力可以用在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上。

這樣的結尾,既呼應前面的主軸(計劃性),也清楚對接到工程科系的邏輯思維與實務需求,讓教授能看見你不只做過什麼,你已經準備好要走進這個學門。既呼應前面的故事,又明確對接到申請動機。

你本來就不平凡,只是還沒整理出來而已

我陪過很多孩子寫多元表現綜整心得。他們一開始總是說:「我不知道寫什麼」、「我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但寫著寫著,他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這三年,自己做了這麼多事,而這些事,一點一滴地,讓他們變成了一個更清楚自己是誰、也更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的人。

所以我想告訴你:你本來就不平凡,只是還沒好好整理出來而已多元表現綜整心得不是要你完美無瑕、無懈可擊,而是誠實地告訴教授:「這就是我,我準備好了。」

留言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