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新聞,2025年大學申請入學,有294個系學測只看一科,創下三年來的新高!
各大媒體都說這是因為招生不易,但我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這不僅僅是一個少子化的現象,更是一個升學機會,但只有提早發現並行動的人,才能真正把握住這個優勢。」
今天這部影片,我會為你拆解三個重點:
1.為什麼參採科目減少?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2.學習歷程為何是二階甄試的核心?
3.你的學習歷程如何超越90%同儕?
為什麼參採科目減少?背後的真正原因
2025年大學申請入學,有高達294個系僅參採一科學測成績,創下三年來的新高。其中,167個科系僅參採國文,大學參採這樣的調整背後,除了「少子化招生不易」的表面現象以外,其實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台灣少子化現象本來就一年比一年嚴重,考生人數不斷下降。對許多大學,特別是私立學校而言,學生減少直接衝擊到招生穩定性與財務運作。
因此,為了吸引更多學生參加第一階段篩選,許多學校選擇降低參採科目門檻,尤其是只參採國文,表面上看似簡化了入學門檻,其實是提升報名數量與通過率招生策略。
以下我們攤開數據,看看參採科目數量的分布:
參採4科: 519個校系,占總數的24%。
參採3科: 789個校系,占總數的36%,為參採最多的組別。
參採2科: 584個校系,占總數的27%。
參採1科的有294個校系,創三年來新高,占所有申請入學校系的13.5%。其中又僅採國文的系所比例最高,有167個系。只參採1科的校系,大多是面臨招生壓力的私立學校。
到目前為止,你應該會認為,就是這些學校沒人唸,所以只看一科。你看那些頂尖學校與熱門科系還不是維持三到四科。這個理解沒錯,不過我卻有不同的看法。參採科目越來越少本來就已經是一個長期的發展趨勢。從以前五科75級分的年代,改為五選四的政策,參採科目早就已經逐年下降。從整體政策來看,108課綱的目標就是希望可以培養「未來的人才」。AI擁有更快速、更大量、更精確的記憶計算能力,單純只有成績好的學生,是非常容易被AI取代的。增加多元能力的評估是勢在必行的考量。所以當規定學測佔比不能超過50%。透過降低參採科目的數量,校系就必須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歷程與多元能力評估。
學習歷程為何是二階甄試的核心?
當參採科目逐漸減少,二階甄試的重要性就會被大幅提升。其中,「學習歷程」更是甄試成敗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我認為學習歷程是核心的理由,跟一般老師的想法不太一樣。大部分老師會說:「學習歷程占50%,所以很重要。」這是錯誤的訊息。
正確的說法是:二階甄試總占比至少50%,學習歷程只是二階評分的一個項目,依規定至少20%。當然,有些校系會將學習歷程的權重提升至50%以上,這是各校系自行訂定。在這樣的條件下,面試,往往是左右錄取的真正關鍵!為什麼面試才是決定錄取的關鍵?因為面試,是學生必須「親自」在教授面前表現,這種即場發揮,風險極高。如果面試當天表現不好,三分鐘的面試,直接浪費掉三年的努力。
我曾經輔導過一位學生,他是辯論國手,代表台灣參加過美國辯論賽,擁有豐富的國際競賽經驗。但他在大學面試時,因為臨場發揮不佳,未能錄取自己的第一志願。
你可能會問:既然面試這麼重要,那學習歷程為什麼還是核心?我的結論是:「如果面試是錄取的關鍵,那學習歷程就是面試的核心內容。」
在我看來,學習歷程是非常容易造假的。可以請人代寫,或者請chatGPT幫忙。沒有動機的,都可以寫得非常激情昂揚。然而,真正的檢驗不是這份文件寫得多漂亮,而是當教授問起細節時,你能不能親口證明這一切屬於你自己?所以學習歷程,基本上就是為面試鋪路。因此我強烈建議學習歷程要自己寫,就算文筆再差都不要請人代寫,不然在面試時非常容易露出馬腳。
你的學習歷程如何超越90%同儕?
學生什麼時候才開始做學習歷程?根據我十年的觀察,大部分學生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倉促完成。學測 1/20 考完 → 2/25 放榜,這段時間呢?幾乎沒人願意開始準備學習歷程。
我常聽見學生這麼說:
- 「成績還沒出來,我不確定要念什麼科系?」
- 「考不好就去分科,那我幹嘛花時間做學習歷程?」
這些觀念,是錯的,而且可能讓你錯失理想校系的機會。
你過去學習經歷跟你將來要念什麼科系,基本上沒什麼關係。學習歷程不是因為你要念什麼科系,而生出什麼學習歷程。而是去把你過去高中三年的經歷整理好,用這些經歷去告訴這個科系,我為什麼適合你的科系。例如我高一加入辯論社,並不是因為我要念法律系而加入辯論社,我可能是因為同學找我我就加入了。我只是在辯論社中,訓練出適合就讀法律系的能力,找到想念法律系的興趣,這一定是反著來的。上個月,我有一個學生用音樂專長,錄取頂大不分系。當時他會投入做音樂,玩音樂,不是為了申請大學用的,他只是因為「喜歡音樂」,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取得巨大的成就。接著再把這些經歷整理成學習歷程檔案,告訴教授,為什麼我適合念你的科系。所以你現在學測還沒放榜,不知道念什麼科系,都不影響你做學習歷程。你只要把你在學習活動中的各項能力,用文字整理出來就好。
再來説説,考慮分科的同學。真的想要參加分科測驗,考完學測的那一瞬間就會全力衝分科了,不會等到成績出來才在那邊猶豫。學測考爛就算了,直接開始讀書。最怕的是你考了一個還可以接受的成績,那時候就很猶豫要不要參加個人申請。這種猶豫,正是你時間最大的浪費!那時候才做學習歷程,浪費掉的是你準備分科測驗的時間啊!為了避免你「學測不小心考得不錯」而產生的猶豫期,最好的方法是:「學測考完到放榜前,先做完學習歷程。」因為剛考完的一個月,可能學校還沒開始衝進度,大家都處在比較輕鬆的狀態。這時候你先把學習歷程做完,你將擁有「雙重選擇權」: 可以同時參加個人申請 + 全力準備分科測驗。這是一個極少數學生能夠掌握的優勢,只有提早準備的人,才能真正抓住這個機會。
二月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月份,為了讓你可以提早準備學習歷程,讓你超越90%那些粗製濫造、只貼獎狀、流於形式的框架模板學習歷程。我將在整個二月份開設「學習歷程系列講堂」的直播課,手把手教你怎麼寫學習歷程。只有100個名額,而且不會重播。如果你想參加,可以到下面描述欄點選連結。另外,我也會送你這本「別被平凡的學習歷程,耽誤你非凡的人生。」這本書總結了我10年來輔導升學的精華。趕快到下面的描述欄,免費領取兩萬字的試讀版本。
機會永遠是留給那些準備好的人,原地踏步就是一種退步。當你還在打混摸魚的時候,別人已經開始往上爬了。不管你今天是要升大學、未來找工作,小到兒女私情,大到國家大事,所有可以做出正確決定行為,都來自於你是否有「提前準備」的思維。
我們來為今天的內容做個總結。
1.學測參採科目減少的原因,不僅是少子化,更反映了教育政策朝向多元能力評估的轉變。
2.學習歷程是二階甄試的核心
3.想做出正確決定,關鍵在「提早準備」,二月份是你完成學習歷程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