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善用看不見的試錯,呈現看得見的優勢!

平時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教授看不到!

學習歷程檔案最大的焦慮之一,就是「不能修改!」學生很擔心高一高二寫的內容不好,對於升學有所影響。但其實,高中期間你上傳的任何一筆學習歷程檔案,教授都看不到。這些都資料都會存取在中央資料庫中,沒有你的同意,任何人都看不到這些資料。

那教授何時會看到呢?

只有在高三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篩選通過後,再由學生從中央資料庫中,勾選合適的檔案給教授看。唯一的規定是,學生必須從中央資料庫中進行勾選。如果高中期間你沒有上傳任何學習歷程檔案,那中央資料庫就沒有資料可以勾選。這時候,學生只能透過「自行上傳」的方式,在通過個人申請後,針對不同校系,提供需要的書審資料。

學習歷程系統與自行上傳,在分數上有差異嗎?

一直以來都會有「謠言」,說使用自行上傳的,學習歷程分數會比較低?我用一個實際狀況打破這個謠言。

「重考生」目前只能自行上傳!

目前的學習歷程系統只給應屆生使用,重考生繳交書審資料的方式,只有「自行上傳」。既然這是系統設置的問題,那兩者的分數評比上就不能有所差異,不然就是「不公平」!只要重考生的上傳方式沒有改變,那這兩種方式都不應該有差異。

應屆生其實也是可以使用「自行上傳」的方式,而且會選擇使用自行上傳方式的,通常是認真的學生。因為他們很希望可以呈現最好的資料給教授。但即便如此,47老師依然強烈不建議應屆生使用自行上傳的方式,原因有三個:

  1. 容量太小:學習歷程系統的每一筆檔案是分開計算,高中是5MB(高職4MB),三件課程學習成果就是15MB,十件多元表現就是50MB。但如果是自行上傳,檔案就會合併計算,三件課程學習成果屬於一件檔案,容量5MB;十件多元表現屬於一件檔案,容量也是5MB。學生在製作上,難度就會大很多。
  2. 時間緊迫:大體而言,高中生在考完學測後,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以製作高三下的學習歷程檔案;高職生統測後只有兩週時間。按照108課綱的邏輯來看,學生在考完後,應該是不需要再煩惱學習歷程檔案,因為只要從以前的資料進行勾選就好,唯一要花時間的,只有NOPQ(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學生自述)而已,所以不應該有時間不夠的問題。但在教育現場實際的狀況是,同學還有「高三下」最後一波上傳機會。因為書審資料攸關第二階段的分數,基於人性,大家都會想拿出最好的檔案,而多元表現又沒有上傳年度的限制。因此,高三下的空檔,變成「重置多元表現」最好的時間。
  3. 沒有練習:如果高中期間都不想上傳學習歷程,等到高三考完後,在用「自行上傳」的方式可以嗎?答案是:「可以!」因為個人申請就是留有這樣的空間可以讓同學彈性使用。但47老師不建議的原因是,你之前都沒有練習過。「學習歷程重質不重量」這個官方說法完全沒錯,但學生真正的問題是,「找不到任何有品質的學習歷程檔案」。認真!不代表你就會寫得好。曾經我有一位學生,他擁有國際科展金牌的成就。當時,他打算用這份資歷來申請喜歡的大學科系。於是他就在輔導室寫了一個禮拜的書審資料。當他完成給我看時,我的答案:「這份資料不能用!」因為他完全沒把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寫出來。就算是聰明優秀的學生,沒有練習,也不容易寫出具有個人特色與優勢的學習歷程檔案。如果你高中期間都沒上傳過,那你第一次寫的學習歷程就要交給教授看,那就叫「裸考」!你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勾選的檔案都集中高三下,教授會不會認為我以前都不認真做學習歷程?

你知道為什麼學習歷程系統要設計成,每個人最多可以上傳48件資料,但是需要經過你的勾選,教授才看得到的情況嗎?我認為這樣的機制是給學生「試錯」的空間。

大部分的人,不會勾選高一的檔案給教授看,因為高一的內容通常慘不忍睹。就算你是高一全校學習歷程寫最好的,你也不會勾選高一的檔案。為什麼?因為你會進步啊!等到你兩年後回來看,你會發現,你有更好的呈現方式。只要學習歷程檔案是由學生挑選的機制,那大部分勾選的檔案都會落在高三下,這就是「人性」。

對教授來說,你有沒有做學習歷程檔案這件事,其實對他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教授也很期待可以透過你的資料,對你有更正確的認識,找到具有潛力且適合就讀的學生。

百萬Youtuber阿滴有一集是訪問108課綱第一屆的學生。這四位學生一致認同學習歷程檔案是很棒的制度!這點讓阿滴很意外。因為大多數聽到學習歷程檔案都是負面評價。但這四位同學表示,當時因為制度很亂,而且又牽涉到升學,所以讓他們壓力很大。但後來回頭看這些學習歷程檔案,他們都明確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如果沒有那些紀錄,就不能發現自己的進步。

我認為學習歷程檔案從來就不只是升學的評估工具,它更是幫助學生重新自我釐清,整理自我的工具。每一次的上傳都在練習「歸納與整合」自己。不僅要讓教授看到,更要讓自己知道。

沒有紀錄,就看不到自己的進步!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