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志願序只需要溝通,不用技巧。

你覺得面試時表現不好嗎?

教授為什麼都沒問你學習歷程?

你覺得自己不會錄取嗎?

你知道如果志願序沒排好你將會「不幸錄取」嗎?

你很好,不要自己嚇自己!

同學在面試完後,有的覺得表現很好;但有的卻很擔心,其實覺得自己表現不好的同學,這可能只是一種錯覺。如果教授在現場一直刁難你,你要很開心,因為那通常是教授對你很有興趣,在測試你的反應。如果教授沒問你太多問題,但你也都有好好回答,可能是已經覺得你夠資格了,請同學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

教授為何都不問學習歷程?

過往有些學生表示,教授都沒問學習歷程,覺得自己幹嘛花這麼多時間弄學習歷程?在這邊我想說明一下,其實很有可能是這個校系,他們看學習歷程跟面試的是兩批教授,因此這種情況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正常情況。而且我之前就提過了,寫學習歷程的目的,不是去拿書審資料的分數的,而是拿來面試提問用的。因為你學習歷程寫得很漂亮,但教授需要透過面試來驗證,這裡面內容的真實性。另外,學習歷程是之前繳交的,面試時跟你連不起來是很合理的,這時候就特別建議同學要主動去提,你學習歷程的亮點。之前同學在寫學習歷程或準備自我介紹時,很常會跟我說,這個已經寫過了,還要再提嗎?再提教授會不會覺得我很煩。我的回答一律都是:「要,而且要不斷重複的提!」為什麼?因為是要不斷的加強教授的印象,你千萬不要太自大的認為,你寫過一次,教授就會記住。因此你自我介紹時,主動說出你學習歷程的優勢,就算沒有自我介紹,也可以把握各種面試問題,想辦法主動串入自己的優勢,讓教授把你跟你的學習歷程連結起來,這樣你的面試應該會就很順利了,如果之後還有要面試的同學,都建議要把握這樣的原則。

志願序怎麼排?小心不幸錄取!

我想大家個人申請的壓力很大,是因為你害怕失敗,但其實個人申請的錄取率,比你未來找工作還要容易太多了。稍微熱門一點的工作,可能都是一兩百人只有一個錄取機會,但是大學面試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錄取機會,這還不包括備取的同學,所以基本上你只要不要表現得太離譜,我想你都非常有機會,這時候就延伸到之後要填志願序的部分。對,你沒聽錯,還要再填志願!只是這個填志願不是之前那個落點分析,而是你在正備取的志願中排列你的志願序。大學個人申請會公告你在甄選的校系中是正取還是備取,6/8-6/9兩天的時間,要進行你個人的志願排序。這個志願排序是跟你自己比,這個志願排序的機制是,先拿你排序第一的學校去跟別人評比,如果你是正取,就會被排入這個校系的錄取名額。如果你第一志願是備取,就只能等待是否有空缺,如果有空缺就遞補上,如果沒有,這個備取志願就落榜的,那再拿你排序第二的志願去跟人家評比。因此只要你是正取,就算放在最後一個志願序都會錄取。

我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有三間學校,兩個備取一個正取,如果你的順序是1.2.3,那就1校系先跟人家比,比輸就換2,再輸就3。因為3是正取,所以怎樣都會錄取,因此如果你全部都是備取,的確是有可能全部都落榜的。那這個校系會備取到第幾名呢?你可以去查一下去年的備取名次,大概就可以預估自己備取的機會大不大了,而且蠻多校系備取到最後一名都備不滿,因此同學可以好好評估自己志願序,但如果你志願序排錯會出現什麼問題?我們舉回剛剛的例子:如果你的順序是3.2.1,3是正取,那就直接無條件錄取,那你後面的2.1就不會拿出來比了。這聽起來很好啊,有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如果你沒這麼喜歡3,但你把3放第一個,那你就完全不能跟人家比2.1,會直接不小心錄取,那就會很悶了。因此在填志願序,完全不需要技巧跟評估,把你就喜歡的填前面就好,如果你喜歡的是備取就去拼看看,不喜歡的正取當最後的保底,千萬別不按照自己的喜好興趣排序,不然你可能會「不幸錄取」。

不要說服對方,要同理彼此!

我想從落點分析開始,可能很多家庭就在選擇學校這件事上,發生了很多親子衝突。在去年台大電機系畢業生致詞中,發表了:「感謝父母沒有逼我們讀醫學系!」引發了萬人按讚。我並不是說醫學、電機哪個好,而是許多考高分的孩子,表現太好的反而沒什麼選擇權。可能在家人的期待下,必須被迫做了一些孩子不是這麼喜歡的選擇,我聽到很多的狀況是父母覺得:「這個對孩子最好!希望讓孩子人生就是平步青雲ㄅ覺得這樣可以找到好工作!擁有好的社會地位!」我不得不說,這真的是父母對孩子充滿愛的表現,我想過去父母可能都是辛苦過來,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而且父母的人生歷練比孩子多,自然會因為擔心孩子做錯決定而多干涉一點。我不能說父母在選填志願上介入就是錯誤,我想這是天性。但孩子現在已經18歲了,直接介入這件事,就很容易引起親子衝突了,甚至會用不幫忙繳學費或當學貸保人,來威脅孩子的志願選擇。

我想為了一個大學選擇,破壞了親子之間的感情,我認為是非常不值得的。在父母與孩子志願選擇上立場不一致時,「溝通」是最重要的。這件事其實沒有所謂的對錯,雙方可以坐下來好好說說彼此的顧慮,避免在情緒中表達意見,不要想到什麼說什麼。最好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盡可能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表達意見,藉此讓對方瞭解自己的立場。為什麼要寫下來?,因為寫下來可以讓自己表達不會失焦、不會被情緒帶著走。為什麼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因為這樣可以表現出同理心,而不會只是表現要爭取自己的權益。當能展現出同理心,對方也通常比較能夠跟自己對話,這時候再來陳述自己的論點,雙方才有機會溝通。

曾經我有一個學生,當時他要選擇斯拉夫語言學系,家人其實蠻不能理解的。為何不能去讀個外文系、英文系就好?結果這位學生準備了七大頁的報告,跟他父母溝通起來。他知道父母擔心自己讀斯拉夫,以後可能沒工作,但是他卻告訴父母,斯拉夫語系目前在國際的貿易市場是佔多少比例、未來可以在哪些國際貿易公司工作、年薪多少等等。而且都具體舉出數據來告訴父母,讀斯拉夫語言跟讀英文的差異,就這樣,一場激烈又平和的溝通落幕,雙方都得到了最好的答案。希望在這最後的時刻,家長、孩子都能取得共識,完成這最後一哩路。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