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有一個數學校排1%的學生,用學測申請上上海交通大學,一年後回來跟我分享他在中國大陸的學習情況。他用「被慘電」來形容,我聽了非常驚訝。今天這部影片我想用我多年來的經驗,從不同角度來談談台灣、中國,那邊高中生更強。
我這位學生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也是數學奧林匹克儲備國手。當時他錄取了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讀了一年後,跟我們分享的心得是,中國大陸的學生真的很拼。那個競爭程度,比他在高三時準備學測,強度起碼高兩倍。下課回宿舍後,每個人都在唸書,搞得他根本不敢鬆懈。他說他已經比高三時還努力了,但成績始終在班上是中後段程度。他坦言一開始心理壓力還有挫折感極大,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在哪裡唸書。
我問他知道為何程度上差異這麼大嗎?他說因為許多大一的課程,例如普物、普化,在他們高三時已經學過了。台灣高三的課程沒上到這麼難,所以在起點上他已經比較慢了,學習起來比較辛苦。
接著我再問他,那還有信心繼續在那邊讀書嗎?這時候他居然帶著笑容說:「有」。我就很好奇了,不是跟不上嗎?怎麼這回突然又信心爆棚了?他提到,雖然一年級會比較辛苦,但是這個差距會在二三年級左右被抹平,之後發展就是各憑本事了。
於是我又追問,你覺得大學畢業後,你跟當地的學生競爭力,誰比較強?他很有自信的說:「我覺得我不會輸。」我很好奇他為什麼這麼有把握?他說,雖然中國學生很拼,學術底子也很好,但比較缺乏自己的看法、而且也比較不會創新跟變通。另外,他感覺中國學生比較自私,不太會去幫助別人。相比之下,台灣學生比較友善,內心比較健康。
聽到這邊我就很有興趣了,想多了解中國學生的價值觀與內心健康狀況。他就舉了一個例子,他提到,有一次在期中考前,教授臨時公布了一些額外的練習題,對於考試的幫助很大。然而,這些練習題並沒有直接分享給全班,而是貼在學校的公告欄上,需要學生自己去複製或拍照。他當時發現這件事後,立刻跑去公告欄,但到現場時,發現很多中國學生已經拍好練習題卻沒人告訴他。回到宿舍,沒人提及這件事,好像沒這回事一樣。
這讓他感到非常震驚,因為他在台灣高中時,大家習慣互相幫忙,例如一起討論難題或分享筆記,並不會這麼計較。然而在大陸,似乎每個人都把別人當作競爭對手,生怕自己的資源被別人拿到,導致自己失去優勢。聽到我學生這麼說,我沒有感到很意外。
環境,造就兩岸學生的樣貌
眾所周知,中國大陸不管在教育、就業、生活上,方方面面就是「卷」。就算已經改革開放40年,經濟實力也大幅提升,但那種根深蒂固的「競爭意識」似乎深植在中國大陸人民的DNA之中。因為人實在太多,競爭不能用激烈來形容,只能用慘烈。我舉一組數據對比一下,113年,台灣考學測的學生,有120,172人,中國高考則有1342萬人,兩者差距111倍。在競爭壓力這麼大的環境下勝出,不外乎就是兩種方式:1.比別人優秀,2.讓別人變差。比別人優秀難度很高;相比之下,讓別人表現不好比較容易一點。所以常常在媒體上看到大陸人比較冷漠、自私的新聞。相比之下,台灣人比較可以接受共贏、分享的概念。最近12強的棒球賽,看到台灣人的國際形象不斷提升,許多韓國人都對台灣人民素質表示高度肯定。台灣捷運的人流移動、國外遊客迷路被台灣人幫助,也經常被外國媒體盛讚。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情味,這話可一點都不假。我想這些差異與環境帶來的競爭壓力,應該有著密切關係。
台灣跟中國大陸的學生,誰比較強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教學、學習、職場」三個面向來討論這個問題。
一、教學面向:聽話的學生一定更好嗎?
因為我自己是老師,我就先從老師帶學生的角度來講。對於要帶二三十位,甚至更多學生的老師來說,聽話的孩子肯定比較討喜,因為這能讓老師管理班級時成本變低。如果老師講一次,學生就聽話照做,沒有任何反駁或意外,那對老師來說,肯定是福音。這種聽話的孩子,肯定是中國學生比較多。我之前服務的學校,有時候會有一些中國學生,那每一個都是乖巧、謹慎、嚴謹、認真。老師說了馬上照辦,而且完成度很高。對老師的態度,那叫一個尊師重道,你會覺得非常的省心。對比台灣的學生,講話愛理不理、意見一堆,還要顧慮到有沒有損害學生權益,擔心家長質問,老師有時候真的比較費力心累。但「聽話的學生」,真的比較好嗎?常常聽到有老師抱怨說:「現在孩子一代不如一代、現在小孩越來越難教!」我的看法是,當你站在不同的立場與角度,看到的視野就會不同。如果只是為了「方便老師管理」,那填鴨式的教育最為方便,因為老師不需要成長改變,就可以帶好班級,但這樣的學生,相對比較沒有創造力、沒有自己的想法。相反的,如果我們願意接受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甚至挑戰我們的觀點,雖然在管理上會稍微費心,但這樣的學生可能更具備批判性思考和創新能力。我常常想,作為老師,我們究竟是在培養「服從者」,還是培養「思考者」?台灣的學生在這方面確實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更敢於表達自己,即使是與權威觀點不同的聲音。
舉個例子,有一次學生一上課就問我:「老師,你支持同婚嗎?」因為他們知道我是基督徒,所以特別想挑戰我。當下其實,我一點都沒有感覺到被冒犯,反而覺得學生們真的很勇敢,願意正面討論這件事。於是那堂課,我沒有「教育」他們,而是跟他們好好「討論」了同婚這個議題。我經常會跟同學說:「不要太相信老師,老師也很可能教錯。」如果有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質疑我,並且推翻我的教學,我就會給他平時分數最高分。
當然,我並不是說中國學生不好。他們的執行力與專注力確實令人佩服。一旦有清楚的指令,他們能很快且高質量地完成任務,這種特質在學術研究或技術性工作的領域中,絕對是一大優勢。但問題在於,中國學生更傾向於「接受標準答案」,即使有疑問,也常常私下問,不太願意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如果習慣於聽從指令,當遇到需要自己解決複雜問題或應對不確定性挑戰時,中國學生可能會感到手足無措。
二、學習面向:拼基礎 VS 拼創新,誰更有效?
在中國高壓的高考競爭環境中,考上重點學校幾乎象徵著人生未來是一帆風順。為了高考,中國學生可能五六點就要到學校,晚自習到九點十點是基本,與考試無關的科目,可能都要被拿去考試。學習內容主要就是為了應付高考,採用大量的刷題戰術、死記硬背。網路上看到中國學生在教室內站著大聲朗誦課本,這種情景在台灣是難以看到的畫面。你說這樣不好嗎?我說實在的,不管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需要記憶背誦的,哪怕是數理化,也一定需要記憶一定的知識量,才能進行推理。在這樣環境下,中國學生整體的基礎學科實力,相比台灣學生,肯定是遙遙領先。之前台灣有教授指出,108課綱之後,學生數理化素質有下降的情況,甚至會影響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到底會不會影響,或許幾年後再來做一支影片驗證看看,目前看來,台灣從2002年開始發展多元入學到現在,我們的科技實力在國際上佔據領先的地位,連韓國三星在晶圓良率上,都被台積電按在地上摩擦。反觀中國長期以來,數理化學習方式沒有改變,為了考試,瘋狂刷題的策略,在科技人才培養上,似乎與國際還有一段差距。
這幾年台灣與大陸,都有一個重要的教育政策。台灣是108課綱、大陸是雙減政策。觀眾們可能對於「雙減政策」有點陌生,這裡幫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雙減」指得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減輕校外培訓負擔,簡單說就是減少作業、減少補習。實際的作法有
1.減少作業量與時長:學校需控制學生的作業總量和完成時間,避免過度學業壓力。
2.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對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嚴格管理,要求其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並限制其營運時間,禁止在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科類培訓。
其他還有很多細項,我就不一一說明。這些政策不僅是中共中央提出,而且還有強化監管與執法,對違規的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查處。你知道的,中共的執行力,都是一次到位,沒在跟你滾動式修正。我從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雙減」政策實施後,2022年中國大陸的補習班數量從12.4萬家減少到不足5,000家,真的是很猛啊!
反觀台灣的108課綱,希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強調適性揚才與終身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期望培養出具備多元能力的未來人才。
。108課綱的主要特色包括:
1.以「自發」、「互動」、「共好」為三大基本理念,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生活與未來挑戰所需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2.彈性課程設計:減少必修課程比例,增加選修課程,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課程,讓學生依據興趣與能力選擇學習內容。
3.跨領域學習:強調跨領域整合,培養學生的綜合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
4.學習歷程檔案:鼓勵學生記錄學習過程與成果,作為未來升學的參考指標。
政策執行上,台灣以滾動式修正為主,學生家長如果有任何意見,都可以提出來討論並修改意見。例如本來分科測驗從111年開始不考數學乙,在114年因應各方意見,又加考回來了。先姑且不論這樣的變動是好是壞,至少我們還是有適應的時間以及變動的可能。
三、職場面向:離職的自由與服從的穩定,哪個更有競爭力?
今年中國大陸的失業率至少5%,台灣大約落在3.4%,兩邊都有一定的失業率,但中國大陸與台灣面對職場的態度,有明顯的對比。截至目前為止,台灣2024年的離職率是24.4%,中國大陸則落在10%~20%之間。會有這樣差異,與認知思維、行為模式、心理狀態都有關係。
中國的教育強調紀律與服從,學生從小習慣於在規範的框架內學習與執行任務。這種「執行型」的訓練讓中國人進入職場後,對領導的指令更具服從性,能快速適應體制化的工作環境。站在主管的角度,當然是這種聽話、好用的員工最好,但相對的,突破性的思維與創新比較少。
台灣的教育則更強調多元思考與自我表達,重視公平尊重。這種思維延續為更高的「職場期望」,他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獲得應有的回報,並希望在職場中得到尊重與價值認同。我自己就是因為在學校組織中覺得受限,於是離職創業。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面對AI的到來,不具備應用跟實踐的知識,沒有任何力量,死背跟刷題在職場上不具任何意義。職場給我們的考題,變化多端,不管是專業解決、人際互動、領導管理,每道考題都不一樣。當專業知識可以靠AI來解決時,知識的應用實踐與人的互動就變成決勝關鍵。如果在學生時代沒練習過活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沒練習過與人相處,那所有的學習成本,都將由社會來教你。
台灣的升學制度,是全世界最複雜的升學制度,不僅手續複雜,彼此間還相互影響。但也因為如此,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升學方式。上個禮拜到花蓮擔任青年論壇的講師,與一位去年特殊選才錄取的同學交流。高中時期就研發了居家的地震偵測系統,不僅參加科展比賽,還與政府機關合作。他提到當初在做這個系統開始時,並沒有得到家人或學校的支持,但他是真的很想讓台灣減少地震損失,所以在不影響課業的情況下,依然全力投入研發這款災害防治系統。我所輔導的眾多學生,有對機器人熱愛的、有喜歡音樂表演的、也有喜歡歷史文學的,曾經還有同學對「易經」有著深度研究。這些我都幫助他們,整合到學習歷程檔案之中,讓他們可以在特殊選才、個人申請,錄取到喜歡的科系。如果你也想知道,如果提早準備學習歷程檔案,在這裡我要送你這本「別被平凡的學習歷程,耽誤你非凡的人生」兩萬字試讀版,裡面總結了我十年來許多經典的輔導個案。目前已經超過三千人領取,你可以到下面描述欄第二條連結領取。同時我也會送你兩堂「學習歷程金牌寫作課」的線上課程影片,這門課程已經幫助超過300位學員錄取到他們心中的理想大學,建議你馬上到下面的第一條連結免費試看。
你可以發現到中國大陸的學生總是過猶不及的狀態,要嘛不做,要做就做到極致。這種短期上可以馬上看到效益,但卻容易造成學生在心理上極大的壓力。台灣學生雖然也有不小的升學壓力,但對比中國大陸,比較有鬆弛感。學習上也比較有彈性、有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台灣這種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教育思維,對於未來就業上,更具有發展性。比起去批評別人的教育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更重要。良好的學術能力、未來的適應能力,哪個更重要?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當我們找到自己熱愛的興趣,深入學習,經過時間的複利,所需要的專業也都會變成自己的武器,學校成績也會自然變好,家長自然也不需要擔心囉。
你認為台灣、中國大陸,哪邊的高中生更有競爭力呢?歡迎你在下面分享分享你的見解,讓我們相互從不同的視角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