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倒數】10招穩住孩子心情

學測倒數一個月,孩子壓力大,家長也越來越焦慮對吧?其實,在最後階段,除了孩子要努力讀書以外,家長的行動與態度,更是孩子可否考好學測的關鍵。俗話說,我不怕遇到神一般的對手,只怕遇到豬一般的隊友。當家長的情緒穩定了,孩子自然就能安心衝刺考試。今天這支影片是針對高三考生家長,分享10招,教你如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成為孩子最強的後盾。那我們就開始吧!

我先跟你說一個我高三時的經歷,那時候我的父親確診思覺失調症,常常在家裡大吵大鬧,時不時就會有救護車到我家,把情緒不穩的父親帶走。那段時間,我的壓力非常大,完全無法好好讀書。最後,我的成績沒有達到預期,還得重考。我現在想想,如果那時候我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可能我會考好一點。後來開始當老師後,每年看到許多高三學生,因為考前狀態敏感,弄得家裡氣氛緊張。如果家長情緒控制不好經常造成親子間關係破壞。各位家長,我們是孩子最大的支柱。想讓孩子考好學測,第一步是先照顧好自己,穩定自己的情緒狀態。下面我就教你10招如何做到。

一、保持邊界感

邊界感是什麼?邊界感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界限,指的是在關係中適度保持距離,既尊重彼此的空間,也不過度干預或依賴。在考前的最後衝刺階段,孩子的學習節奏與心理狀態格外敏感。家長若過於「熱情」,例如頻繁詢問學習進度或考試準備情況,可能無意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他們感受到過大的壓力。這種過度的關心容易成為一種干擾,甚至引發孩子對自己的懷疑:「是不是我表現不夠好?」「為什麼爸媽每天都要過問?」結果不僅影響專注力,還可能降低學習效率,得不償失。透過保持適當的邊界,家長可以避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情緒干擾,讓他們專注於自己的學習節奏和計劃。

距離越近,越容易生氣。給彼此一些適當的距離,你舒服,他也開心。

 

二、多問為什麼,少問是不是。

前面我們提到考生的時候通常不希望被打擾,但是如果他們願意主動的來尋求家人,通常就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但這時候我們要注意,孩子需要的是解決辦法,還是情緒上的理解? 在不確定需求之前,都不要提供解決方案。我常常看到家長太習慣解決問題,急著提供建議,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說什麼家長都不懂。 例如當孩子說:「最近都讀不下去。」 家長馬上反問:「是不是哪裡不會?需要補習嗎?還是需要去K書中心?」這些解決方案都不一定是孩子目前的需要。 家長只需要多問一句:「為什麼?怎麼啦?發生什麼事?可以詳細說給我聽嗎?」這種積極的傾聽問句, 才能夠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真的在乎他的需求。很多時候說完就好了,甚至不需要有任何的解決方案。

 

三、設定正確的比較對象

我們都知道不要比較,但這件事情就算父母做得到,有一些容易自責的孩子他們也做不到。看著同學模擬考的分數都比自己高,歷屆考題一遍一遍的刷,英文單字背得越來越多。再看自己好像停滯不前,就一定會有比較的心態。 比不過別人就開始自卑,自卑到後來就放棄。我們就是活在一個比較的世界, 根本逃也逃不掉, 那應該怎麼辦呢?當孩子跟你透露他好像都比不上別人的時候,你要引導設定正確的比較對象,就是昨天的自己。 家長可以問他:「 那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了? 可以跟我分享嗎?」

讓孩子學習把焦點放在自身的成長,會讓他更有勇氣去面對外界。

 

四、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休息

考試是孩子的事,父母再著急也沒辦法幫他考。家長平時都有很大的工作壓力, 如果還為了孩子的考試,沒有正常的作息、沒有規律的飲食。 不僅身體出狀況,情緒更容易不穩定,對彼此都沒有好處。而家長的焦慮、疲倦很容易無意間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額外的壓力:「是不是爸媽因為我這次考試累壞了所以生氣?」這反而會讓孩子更有負擔,無法專心準備。家長應該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休息,營造有品質的生活,讓孩子也可以在放鬆的氛圍下好好進食,在餐桌上與父母互動,放鬆身心。如果家長早睡早起,通常也能影響孩子有良好的作息,降低無形的焦慮感。

 

五、學會與焦慮共存,777呼吸法

焦慮是會互相傳染的,在考試前也很難不焦慮。因此學會跟焦慮共存才是關鍵。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呼吸。學會深呼吸放鬆,是調節情緒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深呼吸,能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讓身體從緊張狀態逐漸轉為放鬆。透過緩慢而有節奏的呼吸,氧氣能更有效地供應大腦,讓思緒變得清晰,情緒也會隨之穩定。焦慮會讓呼吸變淺,而深而緩慢的呼吸能「告訴大腦」危險已解除,身體不需要再維持緊繃狀態,自然就能平靜下來。因此,當家長或考生感到焦慮時,可以使用777呼吸法,就是吸氣7秒,憋氣7秒,吐氣7秒。反覆循環,就能降低焦慮。家長自己先練習,這樣隨時就派得上用場。

穩住自己的呼吸,孩子的心也就跟著穩了下來。

 

六、肯定過程,不肯定結果

「考不好怎麼辦?」

這可能不是家長的擔心,而是孩子自己的害怕。畢竟學測考試是高中階段最重要的考試,沒有之一,考壞了幾乎就沒有升學的本錢,所以不需要家長叮嚀,孩子自己就會擔心的要命。每一次的結果,都是過程的累積。但孩子通常只會看結果,忽略過程的重要。家長就需要去正向肯定孩子的過程,例如孩子可以坐在書桌前面一個小時,這件事就值得特別拿出來表揚鼓勵。反而看到成績單,就雲淡風輕的帶過,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知道,努力的過程是會被家人看到,不會因為結果而被忽略。這種「過程價值觀」的建立,可以讓孩子更願意花時間投入學習。

過程長久累積下來,那成績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七、刻意營造放風模式

幾年前有一所高中,學測前的某一天的第八節課,校長帶著學生到操場放風,讓高三考生舒緩身心,這件事獲得許多學生的讚許。但有這樣的放風時刻並不多,大多孩子都用手機來調劑身心,但其實玩手機更容易焦慮緊張。因為當孩子在手機上沉迷兩小時以後,當下會覺得舒壓,但通常會後悔不已自己又浪費太多時間。我經常聽到親子衝突的對話是:「都要考試了,還一天到晚玩手機。」孩子則反駁:「我在學校已經讀了8小時了,回家放鬆一下不可以嗎?」顯然孩子是需要放鬆的,只是方式不正確。家長可以刻意設計15分鐘的全家放風時刻,泡茶聊天,走路散步。不僅讓孩子脫離一下考試壓力,還可以讓自己擺脫工作壓力,營造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時刻。

 

八、允許抱怨和發脾氣

高壓的考試壓力,一直累積在心裡,遲早會爆發。就像地震一樣,偶爾小小能量釋放一下,就比較不會有毀滅性的災情。允許孩子適度抱怨或發脾氣,能讓他們更快地恢復狀態。壓力有出口,學習才能持續下去。但讓孩子發洩情緒的過程,家長需要很穩定的接住孩子的情緒,不然非常容易隨之起舞,雙方大吵起來。家長在面對有情緒的孩子時,態度需要溫柔且堅定。例如孩子發脾氣或者態度不耐煩,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不開心,沒關係,我在這裡,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聊聊。」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孩子知道,我們完全理解並願意給予時間等待。有時候,家長也可以成為孩子情緒發洩的「盟友」。當孩子抱怨學校作業多、考試壓力大時,家長不妨用「共鳴」的方式跟他一起抱怨,例如:「哎呀,學校的進度也太趕了吧,我都替你覺得累!」「背這麼多英文單字,真的是不容易啊!」

這就像閨蜜們聚在一起吐槽一樣,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站在自己這一邊,親子關係可能更穩固。

 

九、講故事不講道理

人天生就喜歡聽故事,不喜歡聽大道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寓言效應」。故事具有情境性和隱喻性,能讓人更自然地代入其中,進而產生情感共鳴與反思。而大道理過於直接,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心理,反而無法達到效果。當孩子面對考試壓力和焦慮時,家長過去的經驗,尤其是失敗的經歷,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情感支持。這樣的故事能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曾經跌倒過,但人生依然能繼續向前走。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努力過後的調整與成長。例如當孩子考不好時,家長想要鼓勵孩子,可以說個自己的故事:「我記得我當年也有一次考試沒考好,當時真的很難過,覺得對不起自己。但現在想想,好像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成績不好這件事,也不影響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這樣的故事比直接說「考不好沒關係」更有力量,因為孩子會從故事中看到「失敗後如何面對」。

 

十、安靜的陪伴

最後一點,我想分享一個我自己的經驗。前面提到我父親是一個思覺失調的患者,雖然他的生病讓我在高中時沒辦法好好讀書。但在他發病前,他看書的身影卻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國小升國中時,我父親為了讓我成績變好,幫我請了家教,買了很多題本,希望我可以好好讀書。當時為了讓好動根本無法靜下來學習的我,當我進書房時,我父親就會拿著一本很厚的書就坐在我旁邊陪我讀書。我很清楚,他不是在監督我,因為他壓根都沒看我一眼,他就是靜靜坐在那邊,讓我看見他也在讀書。那時候我覺得,我好像不這麼孤單。父子二人就這樣一起讀了兩個月的書,而我也在當時培養了不錯的學習習慣。

家長如果真的不知道怎麼跟孩子互動,不用勉強自己一定要講話。安靜的陪伴也非常有力量。孩子讀書,家長跟著學習;孩子禁用手機,家長也關掉wifi。用行動表示支持、表示理解,就算一句話都不說,孩子也能夠體會到父母的用心。

沒有建立信任,就不要連續提問。

沒有了解問題,就不要解決問題。

當家長把自己照顧好,有良好的飲食、正常的作息,情緒自然就比較穩定。我們要當高情商的家長、高認知的家長、高功能的家長。從榜樣開始、以支持為體系、用傾聽來陪伴,最後用接納結尾。家長自己狀態好,才有能力照顧孩子,順序不要弄錯囉!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