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習歷程最大困惑:系統勾選還是自行上傳?完整解析!

https://youtu.be/3noCywHUGo0

最近,許多高三學生可能正為是否該在學習歷程系統中勾選或是自行製作PDF上傳而感到猶豫不決。我在這裡先給出結論: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在第二階段的評分上都是相同的,所以不會因為你選擇自行上傳就讓評審認為你對學習歷程不夠認真,從而給予較低的評分。那麼,高三的同學們到底應該選擇哪一種方式呢?在今天的影片中,我將解釋「系統勾選與自行上傳的差異」、「為什麼有同學偏好自行上傳的三個原因」以及「哪些同學適合勾選?哪些同學適合自行上傳?」。

系統勾選與自行上傳的差異

高三學生在進行個人申請時,需要為通過第一階段的科系審查提供包括「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及「學習歷程自述」等四類資料。提交這些資料有兩種方式:一是利用高中期間已上傳至學習歷程系統的資料,直接勾選後提交「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給大學科系進行審查,同時製作並上傳N及OPQ文件至甄選委員會;二是將這四類資料各自製作成一份PDF檔案,然後手動上傳至甄選委員會的網站

關於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較好,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市面上有些不實的謠言,例如「自行上傳會讓教授覺得你不夠認真,因此分數較低」,這類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事實上,重考生幾乎只能選擇自行上傳,如果兩種方式的評分存在差異,將導致不公平。教授們關注的是你的學習歷程是否能夠有效證明你適合該科系,而不會因為上傳方式不同而有所偏見。

這兩種方式的主要區別在於文件容量。自行上傳需要將三份課程學習成果合併為一個文件,10件多元表現合併成一個文件,每份不超過5MB。這樣的合併在製作過程中較為困難,容易因檔案過大而遇到困擾。而透過系統勾選則容易得多,每份學習歷程可達4MB,三份課程學習成果合計可達12MB,10件多元表現總共可達40MB,使得操作過程更為簡便。

 

為何同學想要自行上傳三個原因?

根據前面的說明,大家可能會覺得使用「系統勾選」的好處似乎比較多。但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高三同學傾向選擇「自行上傳」呢?主要有三個原因:「人性、時間、關聯度」。

1.人性:想呈現最好的自己

很多同學選擇自行上傳,是因為覺得自己高一高二時的作品做得不好,不敢給教授看。他們希望能把最好的檔案呈現出來,這是非常自然的人性反應。我想強調的是,現在你之所以覺得以前做得不好,並不是你當時不認真,而是因為你進步了。

人是會成長的,不管你當時多用心經營學習歷程,到了高三回頭看,幾乎每個人都會對過去的作品感到不滿意。因為你的認知、能力、想法都已提升,自然會有「我可以做得更好」的心情。
所以,在我看來,選擇自行上傳的學生,並不是不認真做學習歷程,反而是太認真了,希望教授看到最好的自己,因此選擇全部重做。

我曾有一位學生,立志申請法律系。他從高一開始就很認真製作學習歷程,每份作品都寫得很扎實,原本打算用系統勾選就好。但在最後檢查時,他發現高一某份檔案有個錯字。因為擔心法律系教授對細節要求很高,他決定放棄原本所有資料,改採自行上傳的方式,重新整理所有內容。為了讓PDF壓縮在5MB內,他花了非常多心力處理排版與壓縮問題。

2.時間:學校的截止時間太早

許多同學希望在高三下學期,把握最後一次上傳的機會,提交完成度更高的作品。不過,高三最後一次學習歷程上傳時間,多半是在四月初,而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的放榜時間通常在三月底。換句話說,一旦知道通過的科系後,想針對科系調整學習歷程,時間就會來不及

而選擇自行上傳的方式,就可以將提交時間延後到五月初,相對來說有更多時間重新整理資料。

其實,我早在二月就提醒同學要提前整理學習歷程,但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拖到最後一刻。如果當時有跟著47老師一步步整理,現在肯定不會面臨時間壓力。

3.關聯度:高一高二的學習歷程與申請科系無關

「我以前做的學習歷程,跟現在想申請的科系完全無關。」這是許多同學想要重做資料的主要原因。例如,有人做了國文課的報告,但現在想念工程系,兩者看起來毫無關聯;或是曾經自主學習吉他,卻不知道這種主題可以對應哪個科系。很多同學因此感到困惑,乾脆選擇重新製作一份「與科系高度相關」的資料。

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錯誤的

高一高二的學習歷程,本來就很難直接與特定科系對應。全台灣有超過兩千個科系,而高中只有40節課,怎麼可能每一科都剛好對得上你後來想申請的系所?舉例來說,像是工業工程管理、比較教育、人類學系,這些內容根本不會在高中出現。

更重要的是,你選擇現在這個科系,是因為興趣嗎?還是因為分數剛好落在這個科系?
很多同學原本想申請醫學系,結果學測自然考差,只好轉填商管類。但回頭一看,自己過去所有學習歷程都是為了醫學系準備,現在卻沒有半點商管相關的資料,該怎麼辦?

這正是因為學測分數決定了你最後的科系選擇。

既然三月下旬才知道自己通過哪個科系,那我們該怎麼讓學習歷程「看起來」與科系有關呢?
關鍵在於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關聯性

如果你用學習歷程去找科系的連結,會很困難。但如果你從科系回頭去看學習歷程,就會容易許多。

舉個例子:工程科系需要良好的數理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而合作的基礎來自溝通表達。那麼,你在國文課做的報告、進行的口頭發表,其實就是在訓練溝通技巧,這樣一來就能合理對應工程系的需求。

我也曾輔導一位想念公衛系的學生,他說自己沒有做過任何公衛相關的學習歷程。但當我看了他的自主學習主題後,發現他做的是「睡眠研究」,而且有超過200筆的數據紀錄。我告訴他,公共衛生最常需要進行數據分析,而睡眠問題本身就是現代最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

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的學習歷程和公衛系,其實高度相關。

事實上,他之所以會選擇公衛系,也不是因為特別有熱情,只是因為分數剛好到而已。

所以,想讓學習歷程與科系相關,關鍵不在於重做資料,而是你是否足夠了解該科系的核心能力與需求,並從你既有的經驗中,找出對應的部分。

 

誰適合勾選?誰適合自行上傳呢?

了解了高三生為什麼傾向選擇自行上傳後,那麼究竟誰適合使用系統勾選?誰又比較適合自行上傳呢?

如果你問我意見,我會建議:能用勾選就用勾選,非不得已才考慮自行上傳

如果你從高一開始,每學期都有認真上傳學習歷程,這些累積下來的資料,會自然地展現出你的「成長軌跡」。從高一到高三,逐步進步的歷程,就是你最真實、最美好的樣子。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就是你努力的證明,你只需要從中挑選最能代表自己的作品,勾選提交給教授即可。

與其臨時趕做一份「看起來」與科系相關的學習歷程,不如花時間深入了解你申請的科系本質,多探索自己是誰、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唯有這樣,你才能寫出真正有「個人標籤」的NOPQ資料,也會有更多餘裕練習面試。

這種「以終為始」的學習歷程準備方式,我都寫在這本《別被平凡的學習歷程,耽誤你非凡的人生》裡。書中收錄了豐富的學生案例與完整的寫作方法。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到下方描述欄免費領取試讀版。

請記得:你現在的樣子,是過去每一步經驗所造就的結果。以前的學習歷程,絕對不會白費

當然,如果你從來沒有好好整理過資料,或因為對自我要求更高,希望呈現更完美的內容,那麼選擇自行上傳也完全沒有問題。只是記得——不要只是埋頭苦幹地重寫資料,抬起頭來,好好認識自己的優勢,了解申請科系的全貌,你才有機會寫出真正屬於你的、無可取代的學習歷程唷!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